赫赫精军在,黄河指日过。
功看恢复鼎,诏忽召还戈。
一旦雄图废,千秋感慨多。
庙堂今礼拜,谁不恨风波。
【解析】
此诗首联点明忠武祠的地理位置,颔联写庙堂中人们赞颂忠武祠,颈联写忠武祠被召还的原因,尾联写忠武祠被召归后人们对其的怀念。全诗语言质朴平实,但感情真挚动人。
【答案】
谒岳忠武祠(《岳鄂王庙》)
赫赫精军在,黄河指日过。
功看恢复鼎,诏忽召还戈。
一旦雄图废,千秋感慨多。
庙堂今礼拜,谁不恨风波。
译文:
那赫赫威猛的军队驻扎在这里,黄河水波荡漾,仿佛是神兵天降;收复故国、建立新朝的事业,指日可待。
但是岳飞的功绩卓著、威名显赫,朝廷却突然下令召回军队,收回兵符。
一旦岳飞的雄图大志被废弃,人们不禁感叹时光荏苒,往事如梦,感慨万千。
如今庙堂之上的人纷纷拜伏,祈求神灵保佑,可是谁能不恨这风云变幻,时局不稳?
赏析: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尽忠报国”“精忠报国”为世人所景仰。这首诗是作者在岳飞庙前所作的一首悼亡诗。
首联开门见山,直叙庙貌,点出岳飞庙的地理位置。“赫赫”,威猛之貌,形容军队声势显赫,浩浩荡荡,气吞山河。“精”,精锐之意。“精军”即精锐的军队,指岳飞率领的部队。“黄河指日过”,黄河水波荡漾,仿佛是神兵天降。这里既指岳飞率军渡过黄河,收复了大片失地;又暗喻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大业指日可待。“指日”,比喻事情轻而易举。“过”,经过。两句的意思是说,精兵强旅,黄河水涨,似乎神助天佑,收复故国、建立新朝的伟业即将到来。
颔联承上启下,从正面赞扬岳飞的功德。“鼎”,三足两耳的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物,也用来代指国家。“功看恢复鼎”,意思是说,功业在于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鼎”,古时用玉或铜制成,用以烹煮食物,象征政权的巩固。“诏忽召还戈”,意思是说诏命突然下达,召回大军,收回兵权。“诏”,皇帝的命令,此处指朝廷的诏书。“戈”,武器,此处指军队的武器。两句的意思是说,恢复中原的大业已经看到希望了,但是岳飞却突然被召回京城,收回了兵权。
颈联紧承上文,由赞美转入哀叹。“一旦雄图废”,意味着一旦岳飞的雄心壮志破灭,建功立业的机会丧失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事业也随之崩溃了。“雄图”,宏伟的抱负。“废”,落空。“千秋”,千年,表示时间的长久。“感慨多”,感慨很多,有很多感慨。两句的意思是说,一旦岳飞的雄图大志被废弃,人们不禁感叹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往事已矣,不胜感慨。“庙堂”,旧时称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也泛指朝廷。“今礼拜”,“今”与“昔”相对应,现在和过去形成对比。“礼”,这里是向神灵祈祷的意思。“礼拜”,指向神灵行祭奠礼。“谁不恨风波”,意思是说谁不憎恨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谁不怨恨岳飞因抗金而受到的排挤和陷害呢?“谁”,疑问词,表反问语气。“恨”,痛恨。“风波”,指当时的政治风波。这里的“风波”是指奸臣当道,排挤岳飞的黑暗政治环境。
尾联承上启下,从侧面写庙内人对岳飞的思念之情。“庙堂今礼拜”,意思是说庙里的人在朝廷召唤下纷纷来庙堂参拜祈祷。“谁不恨风波”,意思是说庙里的人在朝廷召唤下来庙堂参拜祈祷的时候,都恨当时的政治风波,痛恨奸臣当道,岳飞因抗金而受到的排挤和陷害。这句意思是说,没有人不怨恨当时的政治风波,没有人不痛恨奸臣当道,岳飞因抗金而被排挤陷害。“谁不”,疑问词,表反问语气。“恨风波”,恨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庙堂”,指庙里的人们聚集的庙堂。“今礼拜”,指庙里的人们在朝廷召唤下来庙堂参拜祈祷。“谁不恨风波”,意思是说没有人不怨恨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没有人不痛恨奸臣当道,岳飞因抗金而被排挤陷害。
整首诗通过描绘岳飞庙内人们的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岳飞的敬仰之情和对其不幸遭遇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