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纱窗掩,穿帘月进堂。
萧萧桐浥露,冉冉桂生香。
怜瘦频窥影,惊寒觉夜长。
更思南去雁,可否寄悲肠。

秋夜

寂寞纱窗掩,穿帘月进堂。

萧萧桐浥露,冉冉桂生香。

怜瘦频窥影,惊寒觉夜长。

更思南去雁,可否寄悲肠。

注释:

  1. 《秋夜》是南宋诗人陈与义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27年,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初立的动荡时期。这一年,金军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宋宣告灭亡。不久后,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史称宋高宗。陈与义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父亲都曾担任过官员。然而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他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在金军入侵时,他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2. 诗的前六句都紧扣“秋夜”,七八句是称赞程诗之美,因为欣赏他的原作和要写和诗,竟至苦吟了一夜,通宵未眠。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人酬和友人,以友人的诗题和诗,描写了秋夜清远疏淡的景色,意境开阔,同时写出时序更迭引起诗人心事未了的愁绪。

  3. “寂寞纱窗掩”描绘了夜晚时分,诗人透过窗户望向外面的场景。纱窗虽然被遮住了,但月光依旧透过纱窗洒入室内,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孤独的氛围。“穿帘月进堂”进一步描述了月光穿过窗帘照射到室内的情景。这里的“穿帘”意味着月光透过纱窗,如同穿过帘幕一般,而“月进堂”则暗示着月光已经来到了屋内的大厅之中。这两句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美的画面。

  4. “萧萧桐浥露”与“冉冉桂生香”分别描写了秋日里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萧萧”形容秋风的声音,给人一种凄凉而又萧瑟的感觉;“桐浥露”则是指桐树沾满了露水,显得格外清新而湿润。“冉冉桂生香”中的“冉冉”则是缓慢上升的意思,象征着桂花逐渐开放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这里的花香与秋风声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5. “怜瘦频窥影,惊寒觉夜长。”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因身体瘦弱而频繁地观看自己的影子,以及因寒冷而感到夜长得难以忍受的心情。这里的“怜瘦”指的是诗人对自己身体状态的同情,而“频窥影”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消瘦而经常凝视自己的倒影。“惊寒觉夜长”中的“惊寒”表达了因为夜晚的寒冷而感到不安,甚至怀疑时间是否变长了。这两句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6. “更思南去雁,可否寄悲肠。”这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希望借助南去的大雁将这份情感传递给对方。这里的“南去雁”指的是从南方飞来的大雁,常用来象征远方的消息或亲人。“悲肠”则是指内心深深的悲伤,通过“悲肠”一词,诗人将自己的哀愁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两句既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牵挂,又体现了他对时局动荡中无法释怀的忧虑和感慨。
    赏析:
    《秋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寂静画面。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秋意的世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内心的孤寂与忧愁。整首诗歌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色彩,使得它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抒情之作,更是一段历史记忆与个人情感交织而成的珍贵篇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