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度松山岭,因陟杏山岑。
山上土色红,犹疑战血深。
有人荷鸦觜,言将折戟寻。
得此铸农器,胜于等闲金。
同坐谈往事,山鸟助清音。

【注释】

松山岭: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与杏山隔江相望,是古时采石渡口所在地,也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南归时的故道。因地势险要,历代多在此设关防堵,有“锁钥之地”之称。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诗:“度关山兮不可忍,所当别兮皆神魂。”

杏山岑:山名。又名“横山”。在当涂西北二十里。山高百余丈,下有大溪,水出焉。山上有杏花,春日盛开。晋陶潜《归园田居五首》之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鸦觜:鸟嘴。

折戟寻:折断的兵器。《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被刘邦追至乌江边,拔剑自刎而死。传说项羽死后,其部下有将他的断剑投入江中。这里泛指战场上的兵器。

农器:犁、锄、镰等农具。《诗经·周南·汝矣》:“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蘩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毛传:“夫采葛者,女功也。一日不衣帛,三日不制裘,虽短褐不完,恶能御寒乎?”

清音:清脆悦耳的声音。

【译文】

我已渡过松山岭,因此登上了杏山岑。

山上的土色红得像血一样,仍怀疑是战场上的血深。

有人拿着乌鸦嘴一样的兵器,说将要折断的兵器去寻找。

得到了这种农具,胜过平常的金玉。

我们坐下来谈往事,山间的鸟儿助兴清扬的声音。

【赏析】

此诗以诗人对杏山岑的回忆起兴。杏山在当涂西北二十里,为一高山。据《太平寰宇记》载:“杏山,在当涂县西北二十里。上有杏林,故以名焉。”又《一统志》:“杏山,一名横山。”山形似燕颔,故又称燕颔山。山上有杏花,春日盛开。相传晋代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曾隐居于此处。陶公曾写过著名的《归园田居》五首之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可见当时此地风景之美。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经过松山岭和杏山岑的所见。松山岭位于当涂县东南,与杏山隔江相望,地势十分险要。历史上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故有“锁钥之地”之称。而杏山岑则更为险峻难攀。从这两处经过,诗人自然联想到当年自己在这里度过的一段艰苦岁月。于是便有了第三句的想象——站在高处,望着山下那片红色的土地,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战火余波般的涟漪。那片土地上曾发生过怎样激烈的战斗呢?是敌军的铁蹄蹂躏过这片土地?还是自己的军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诗人并没有直接去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巧妙地用“犹疑”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疑惑。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又似乎在暗示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伤害。

第四句紧承上句而来,进一步描绘了杏山岑上的景色。那山上的土色红得似血一般,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当年那片土地上发生的战斗场景,仿佛还能听到士兵们激昂的号角声和战马的嘶鸣声。诗人用这样一幅画面来表达自己对于过去那段历史的深深怀念。同时,这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因为只有和平才能带来真正的安宁与幸福。

第五、六两句则是诗人在杏山岑上的所思所感。他看到了那些手持兵器的人,他们正忙碌地劳作着。这些农民们用手中的农具耕作土地,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丰收的喜悦。而那些兵器呢?也许正是他们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留下的吧?想到这里,诗人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他想到了自己的故乡,想到了那些为了国家而牺牲的人们。他决定要用这些农具来造福百姓,让每个人都能够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理想啊!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更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深敬意。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在杏山岑上的所观所听。他听到了山间鸟儿悦耳的鸣叫,那是大自然的乐章啊!在这个宁静美好的环境中,诗人感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世界,那是一个充满了美好和希望的世界。在这里,他可以忘却所有的烦恼和忧愁,只专注于当下的美好时光。这种境界无疑是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整首诗以诗人的所见所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将一个历史事件浓缩在一个画面中展现出来。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的珍视之心,又展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深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