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四众狙喜,朝三众狙怒,毁誉竟何凭,愿拒款乡人,细读当年赎路旧约;
一鹗胜百鸷,一谔胜百诺,是非久乃见,祝承平宰相,勿遇前日危险风波。

【注释】

朝:指朝廷。狙:同“据”。凭:凭藉,根据。鹗(è)、鸷(zhì):猛禽,比喻有才能的人。一鹗胜百鸷:一个像鸷鸟一样的人才胜过一百个平庸的人才。一谔(è)胜百诺:一个人敢于直言胜过一百个人善于逢迎取宠。一说“一谔”指张之洞,“一诺”指李鸿藻。是非:对错。久(jù):时间长了。承平:太平时代。宰相:宰相是古代的高级官职。

【赏析】

这是一首挽联。作者以讽刺的笔调,对清政府中投降派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上联“朝四众狙喜,朝三众狙怒”两句,用四个“众”字,分别代指朝廷中的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势力大小,并说明他们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朝廷上的主战派和主和派,态度截然不同。

下联“一鹗(è)胜百鸷,一谔(è)胜百诺”几句,则进一步指出:真正有能力的人,其才干是远远超过一般平庸之辈的;而那些善于阿谀奉承、只会迎合他人的人,则是毫无作为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的人才,才能远远高出一般人之上;而善于讨好拍马屁、善于溜须拍马的人,却无真才实学。这里,作者把矛头直指了当时统治集团中的腐败分子。

全诗通过对比、讽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失望之情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与关注。作者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将朝廷上的主战派与主和派进行对比,突出了主和派无能的一面;又将真正有才华的人与只会逢迎拍马的人进行对比,突出了后者没有真才实学的一面。这些写法,既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又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