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沈淋漓玉带生,镌上穹碑石痕绿。
屡经劫火碑难烧,碑趺赑屃临虹桥。
江流桥下天水碧,行客能言炎宋朝。
大峰北宋公南宋,凄凉君国弥增恸。
此桥曾过勤王师,斜日寒潮满桥洞。
鲁戈回日难中天,潮生潮落穹碑前。
粤潮有信杭无信,空嗟三日签降笺。
南来未尽支天策,碧血丹心留片石。
壮哉里门有此观,大书三字碑七尺。
字高二尺奇而雄,笔力直迫颜鲁公。
旁书九字庐陵某,过者千古怀孤忠。
碑阴何人识何语,询之里人不能举。
独有公书永不磨,卓立四朝阅风雨。
蚝何为者避公书,帖然徙去如鳄鱼。
尔虽么䯢识忠义,愧彼卖国降虏奴。
安得石阑周四角,上覆以亭备榱桷。
公书纵道神物护,亦恐年深或斑剥。
平生我忝忠义人,浪萍还剩浮沉身。
壶卢墩畔思故里,义师散尽哀孤臣。
此为一首咏怀古桥的诗作。诗人在游览古桥时,感慨万千,对历史的沧桑、人事的更迭以及忠义之臣的命运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和赏析:
墨沈淋漓玉带生,镌上穹碑石痕绿。
解析:诗句描写了古桥上的文字被岁月侵蚀的痕迹,以及雕刻在上面的碑文仍然清晰可见。
赏析:通过“墨沈”与“玉带”的比喻,表达了对历史记忆的珍视和尊重,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变迁。
屡经劫火碑难烧,碑趺赑屃临虹桥。
解析:描述了古桥经历多次战争和灾难却依然屹立不倒的景象,以及石碑上的浮雕神兽“赑屃”的形象。
赏析:这里的“劫火”指的是历次战乱,而“碑难烧”则表达了对这段历史的纪念和敬仰。通过对神兽的描述,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江流桥下天水碧,行客能言炎宋朝。
解析:描绘了桥下江水的清澈和行人对于宋朝历史的怀念。
赏析:通过“天水碧”形容江水的清澈,体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而“炎宋朝”则是对宋朝历史的回顾和赞美,表达了对那段历史的敬仰和怀念。
大峰北宋公南宋,凄凉君国弥增恸。
解析:提到了北宋和南宋的历史人物,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哀悼之情。
赏析: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对英雄的缅怀。这种情感的表达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旨在唤起读者对历史的共鸣。
此桥曾过勤王师,斜日寒潮满桥洞。
解析:描述了古桥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见证的历史事件。
赏析:这里提到的“勤王师”是指忠诚于王室的士兵或官员,他们曾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诗人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表达了对那些为国家付出的人们的敬意和感激。
鲁戈回日难中天,潮生潮落穹碑前。
解析:描绘了潮汐的变化和古桥位置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赏析:这里的“鲁戈”可能是指一种古代的武器或象征,而“回日难中天”则形象地描绘了日出时的壮观景象,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对潮汐变化的观察和思考,诗人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生命易逝的感叹。
粤潮有信杭无信,空嗟三日签降笺。
解析:描述了粤潮(广东潮州)和杭潮(杭州)的差异,以及它们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赏析: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地域的潮汐现象,诗人表达了对不同地方特色和文化的欣赏。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家乡的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感。
南来未尽支天策,碧血丹心留片石。
解析: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和自己为国家做出的贡献的自豪。
赏析:通过“支天策”指代国家的治理策略或政策,诗人强调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
壮哉里门有此观,大书三字碑七尺。
解析:描述了古桥上醒目的大字碑文,以及它给人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赏析:通过对大字碑文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文字的力量和影响力的认可。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古人智慧的钦佩。
字高二尺奇而雄,笔力直迫颜鲁公。
解析:描述了碑上的文字及其书法特点,突出了其独特性和气势。
赏析:通过“高二尺”、“奇而雄”等形容词和比喻手法,诗人表达了对碑文书法的高度赞赏和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同。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旁书九字庐陵某,过者千古怀孤忠。
解析:提到了碑文旁边的文字内容,表达了对过往者的怀念和敬意。
赏析:通过“孤忠”一词的使用,诗人强调了对那些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人的尊敬和怀念。这种情感的表达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旨在唤起读者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于忠诚精神的传承。
碑阴何人识何语?询之里人不能举。
解析:描述了碑文背后隐藏的秘密或含义,以及人们对此的困惑和不解。
赏析:通过提问的形式,诗人表达了对碑文背后深层意义的好奇和求知欲望。这种探索精神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旨在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独有公书永不磨,卓立四朝阅风雨。
解析:表达了对特定文献或物品的持久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认可。
赏析:通过“独有”、“永磨”等词语的运用,诗人强调了该文献或物品的独特性和不朽性。同时,也反映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
蚝何为者避公书,帖然徙去如鳄鱼。
解析:描述了某些人为了某种目的而避开或改变原状的行为。
赏析:通过“帖然”、“如鳄鱼”等形容词和比喻手法,诗人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批评和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道德风气的担忧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尔虽么䯢识忠义,愧彼卖国降虏奴。
解析:表达了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评价和比较,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个人的责任。
赏析:通过“么䯢识忠义”和“卖国降虏奴”两个反义词的使用,诗人强调了自己对于忠诚和正义的追求和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期待之间的差距。这种对比和反思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旨在唤起读者对于道德观念和个人行为的思考和反省。
安得石阑周四角,上覆以亭备榱桷。
解析:提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结构或制度,表达了对美好秩序的追求。
赏析:通过“石阑”、“亭”等元素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秩序的向往和对美好环境的追求。这种理想化的社会构想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旨在激发读者对于美好社会形态的思考和探索。
公书纵道神物护,亦恐年深或斑剥。
解析:描述了对某个具有特殊地位或个人重要文献的保护和珍视。
赏析:通过“纵道”一词的使用,诗人强调了对于某种神圣事物的敬畏和保护意识。同时,也反映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珍惜和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视。
平生我忝忠义人,浪萍还剩浮沉身。
解析:表达了自己曾经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现在虽然身处浮沉之中但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赏析:通过“忝”、“浮沉”等词汇的使用,诗人强调了自己曾经的坚持和现在的困境之间的对比。同时,也反映了对于人生境遇和个人选择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