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枕羲皇不可安,昏昏何日醒邯郸。
夜眠莫作繁华想,于我浮云世路难。
注释:枕着木制的枕头,难以入睡。在梦中仿佛回到了羲皇时代,但却不知何时才能醒来。夜晚不要想着繁华的生活,因为浮云般的世路对我来说很难走。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人生苦乐的感慨和反思。他用“木枕”比喻自己的思想状态,暗示自己身处困境,无法安眠。他用“于我浮云世路难”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无奈和困惑。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深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一枕羲皇不可安,昏昏何日醒邯郸。
夜眠莫作繁华想,于我浮云世路难。
注释:枕着木制的枕头,难以入睡。在梦中仿佛回到了羲皇时代,但却不知何时才能醒来。夜晚不要想着繁华的生活,因为浮云般的世路对我来说很难走。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人生苦乐的感慨和反思。他用“木枕”比喻自己的思想状态,暗示自己身处困境,无法安眠。他用“于我浮云世路难”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无奈和困惑。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深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注释】 淋霪:久雨连绵不断。 东阁报公孙:泛指为官者。公孙,指公卿大夫的子弟。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百苦吟原韵中的第二首《瘴雨》诗。全诗四句,每句七字,平仄相间,对仗工稳,音律和谐。 “淋霪瘴雨势倾盆”,写诗人所居之地,时值久雨,滂沱而下。“瘴雨”是岭南地区的特有名词,指因热带多湿气候而产生的瘴气所致的雨,即瘴疟之病的由来。“势倾盆”,形容雨势之大;“无多热气存”,表明雨后空气清新凉爽。两句中
和百苦吟原韵其十六蓬首: 诗句释义与翻译 赏析与注释 1. 诗句原文 老去空惊两鬓丝, 萧萧对镜漫披离。 婆娑犹足高千丈, 长叹中宵恨自知。 2. 词语解释 - 两鬓丝: “两鬓”指的是人的年龄特征,通常指人的两侧头发逐渐变白的部分。“丝”在这里形容白发如丝般密集,形象描绘了年老体衰之态。 - 萧萧对镜漫披离: “萧萧”形容风声,常用以比喻人的哀伤或孤独之感。“对镜”则是指对着镜子
挥汗成浆三伏期,阴房偏受热风吹。 如炉长日从销铄,一片冰心觉自宜。 这首诗的译文是:在炎热的三伏天,汗水滴落就像泥浆一样。房间内因为长时间受到高温的影响,变得异常闷热。太阳如同火炉般炽烈,让人感觉像是被熔化了一般。但是,我的内心却像冰雪一般清澈、坚定,这让我感到非常舒适和满足。 诗句“如炉长日从销铄”中的“销铄”意味着熔化、消融之意,描绘出高温带来的强烈热感
和百苦吟原韵 其八 泥泞 著屐东山座上红,游踪今试雨泥中。 喜来屐齿何妨折,双足强为亡是公。 注释: - 著屐(zhù jī):穿上木屐。 - 东山:地名,代指诗人所在的东山。 - 红:指木屐上的花纹或颜色。 - 雨泥中:形容行走在泥泞的路面。 - 亡是公:即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以其思想超脱世俗而知名。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泥泞中的行走场景进行描绘
梅雨三山瘴雾天,阴晴气候苦相连。 梅雨时节在三山地区笼罩着浓厚的瘴气,天气阴沉多雨,天气晴好时又常伴有湿气。 烂衣一束供高枕,泪落残更透破毡。 用烂布缝制的衣服做成枕头,夜深人静时,泪水滴落打湿了破旧的草垫。 注释: 1. 梅雨三山瘴雾天:梅雨是指江南地区特有的一种细雨,而“三山”泛指杭州及其附近的山区。瘴雾指的是湿热的瘴气。 2. 阴晴气候苦相连:意思是阴雨天气和晴朗天气交替出现
诗句释义: 白日经旬长自扃,抬头不放晓天青。何时一破重围怨,海国全消毒雾冥。 译文: 白日经旬长自扃,抬头不放晓天青。何时一破重围怨,海国全消毒雾冥。 赏析: 此诗描绘了连阴带来的天气变化,从白日的漫长封闭到清晨的天空明亮。表达了对连阴天气带来的变化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待
【注释】滕六:指唐代诗人元稹(字微之)。天南:指南方。祸胎:灾祸的根子。争战:指战争。 【赏析】这首诗是元稹在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写的,当时他因“牛李党争”而受到排挤、打击,心情十分抑郁。诗中以“冻雪”喻指政治上的斗争和灾难。 开头两句说,南方地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灾害频繁,人们无法预测;国家的政治形势也不稳定,各种矛盾交织纷起,使社会充满了不安全感。这两句是写景,也是借景抒情
飓风 泽国秋高信海风,年年飘忽吐龙宫。 风神若解怜忠义,吹尽寒灰历劫中。 注释: 飓风:此处指台风。泽国:泛指海边的城市或地区。信:相信,以为。年年:每年、每时每刻。龙宫:神话中的龙宫,这里比喻海底的宫殿。风神:即风神,指风神崇拜。怜:同情、怜悯。忠义:忠心耿耿,讲义气。寒灰:冷灰,指已化为灰烬的事物。历劫中:在劫难逃中。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赞飓风的诗作。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其内容如下: 昏黑 夜偏油火昼偏昏,毒雾凄凄断客魂。 生死由来同梦觉,自怜栖息逊鸡豚。 注释: 1. 昏黑:形容夜晚或白天的昏暗不明。 2. 夜偏油火昼偏昏:夜晚的光线比白天更暗,可能是因为夜晚的气温较低,导致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使得光线无法充分散射和反射。 3. 毒雾凄凄断客魂:形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感到恐惧和不安的有毒气体,使人们感到心神不宁
《和百苦吟原韵·其二十五邻哭》是清代诗人王龙光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悲痛以及对家乡的怀念。下面将逐句解读此诗: 1. 闽海心伤刀戟场:这句诗描绘了闽海地区因战争而变得荒凉的场景。闽海即今天的福建省沿海地区,这里的海域因为战争而变得不再宁静,而是充满了战争的硝烟与血腥。"心伤"二字,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深痛楚,他对这片土地的失去感到心痛。 2. 家啼巷哭尽离亡
注释: 篾筐:竹编的篮子。 食物无馀饶菜羹,纷纭杂贮未能清:食物没有多余的,只有菜汤。东西杂乱地放着,不能保持清洁。 此筐聊且充香积:这个篮子暂且用来供奉香炉里的香烟。 方便儿童荷担轻:方便儿童轻松地扛着篮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生活琐事的小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句“食物无馀饶菜羹”,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生活中的一幕:食物没有多余的
``` 寸铁难持声息严,庖童刮竹制鱼盐。 叮咛留与归途用,当作牙樯驿路签。 注释:形容使用竹子制成的工具时,声音非常小,几乎难以察觉。庖童,指厨师。刮竹制鱼盐,用竹子制作成刀剑等厨具,用于宰杀和腌制鱼类食物。叮咛,嘱咐。这里指的是在回家的路上,可以借助这些厨具来解决问题,就像牙签一样方便携带。 赏析: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将竹刀这种厨具的小巧和实用展现得淋漓尽致
草珠 维摩方丈昔藏修,远到三山苦滞留。 何用牟尼珠百粒,菩提方寸内堪求。 注释: 维摩方丈:即维摩诘,是古印度的一位著名居士,以智慧和慈悲著称。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被称为“方丈”,也就是寺庙中主持僧人所住的房间。 远到三山:指的是遥远的南海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山。三山在海上,非常遥远,难以到达。因此,“远到三山”形容了追求高深佛法境界的艰难。 何用牟尼珠百粒:牟尼
``` 两足龙钟力不骄,双凫家制著来遥。 多情东郭还相爱,送与先生踏灞桥。 译文: 双脚虽然年老但仍充满活力(龙钟),双凫的鞋子由家中制作(家制)。 对我有情义之人依然相互关爱(东郭),将鞋送给先生(送与先生)。 赏析: 此诗以“敝履”为题,诗人通过描绘一双破旧但仍然实用的鞋子,表达了对人生经历和岁月变迁的感慨。首句“两足龙钟力不骄”,形容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注释: 肌肤皱叠浪成痕,藉草为茵事可论。 冷暖不知人老去,飘零一似蔓无根。 译文: 肌肤皱纹如同波浪的痕迹,躺在草上可以当作被子。 不知道冷暖的人会老去,飘荡不定像没有根的藤蔓。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草木为生、岁月无情的画面。诗中以草木为喻,形容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 首句“肌肤皱叠浪成痕”,形象地描绘了人的肌肤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皱叠,如同海浪的痕迹一般。这既体现了岁月给人留下的痕迹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题目为“和百苦吟原韵 其四十八 瓦盆”。下面是逐句释义: 泥缶聊存古朴风,残汤冷饭几曾空。 泥缶,即泥制的小瓦缸,这里用来比喻简朴的生活。残汤冷饭,形容生活节俭。 有时击得呜呜响,惊起同床磕睡翁。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夜晚敲击瓦盆时发出的声响,声音之大足以惊醒正在睡觉的人。这里的“磕睡翁”指的是诗人自己,因为他在敲打瓦盆的同时,也在敲打自己的心。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