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峰遥对峙,十里大江横。
锁钥分南北,河山几战争。
晴云汉川树,初日武昌城。
为访桓公柳,攀条别绪萦。

【解析】

金口渡,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金口村。这里山峦起伏,江流纵横。东岸有座石峰,高耸入云,这就是著名的“望天门”;西岸的双峰对峙,形如门户。两峰之间有一条长堤,是古代通往长江的必经之路。

【答案】

注释:金口渡,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金口村。这里山峦起伏,江流纵横。东岸有座石峰,高耸入云,这就是著名的“望天门”;西岸的双峰对峙,形如门户。两峰之间有一条长堤,是古代通往长江的必经之路。译文:《望天门山》李白

(1)

两峰遥对起,十里大江横。锁钥分南北,山河几战争?

注释:远望天门两座山峰高耸入云,相距约十里之遥。天门的锁钥分别把守着长江南北两岸。自古以来,这两座天险地势,多次成为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站在天门山前,眺望壮丽的景色,感受到祖国山河的伟大,并由此想到历史上许多以少胜多的战斗。诗一开篇,先写远景——天门山高插云霄,巍峨挺拔;再写近景——江水奔腾而来。这样写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壮观,也交代出长江的气势磅礴。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天门山的形势:北边雄踞在湖北崇阳、蒲圻交界处的大洪山,南边耸立在江西与安徽交界处的幕阜山。天门山就夹在这两山之间。由于它两壁对峙,中间一条狭长的通道,所以人们叫它“天门”。“天门”二字用得十分贴切。因为从地理上看,它的确是像一道大门;从传说上讲,它又是相传楚汉相争时期,刘邦派大将黥布在这里设下埋伏,挡住楚军的东进之路而名之;从历史事实看,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曾率军在此屯兵,称雄一方。因此,“天门”这个名称就更加确切地说明了。下面一句“锁钥分南北”,是形容天门的地理形势极为重要。“锁钥”一词,原指锁和钥匙,比喻关键之地或能控制全局的要地。“南北”二字,则是指长江的南岸、北岸。天门山地处两省三县交界之处,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战略地位可想而知。

(2)

晴云汉川树,初日武昌城。

注释:晴朗的天空中浮动着白云,汉川的树木清晰可见。初升的太阳照耀着武昌城。

赏析:这两句诗写的是天门山的远景。“晴云汉川树”,“汉川”即汉水,在今天中国湖北省武汉市附近,这里指的是天门山脚下的汉川地区。“树”字,是说汉川一带的树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晴朗的天空里飘浮着朵朵白云,汉川一带郁郁葱葱的树木清晰可见。

(3)

为访桓公柳,攀条别绪萦。

注释:想找到当年桓温驻守此地时所种的杨柳树,攀着树枝依依不舍。

赏析:这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天门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想到了历史故事。《晋书·武帝纪》说:公元300年(东晋成帝咸和三年)五月,晋明帝司马绍病重,命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讨伐前秦。当时东晋军队势单力薄,处于守势。就在此时,桓温突然提出要班师回朝。他向皇帝建议说:“如果乘胜追击,直捣黄龙,那将是何等威风!现在却要班师回朝。我虽不懂军事,但据我看,这正像砍倒大树上的一枝枝叶,即使把它砍光了,树干仍会屹立在那里。何况我们还有十万精兵强马呢!”皇帝听了他的一番话,觉得有道理,就下令让军队返回京城。大军回到京城后,老百姓都来欢迎他们。大家说:“桓公回来啦!桓公回来了!”从此以后,京城百姓就把桓温驻扎的地方称为“桓侯故营”。据说这里原来生长着一棵杨柳树,每当春风时节,杨柳依依,随风摇摆。桓温每次驻军此地,都爱在这里观赏美丽的风景。可是不久以后,他调回京都去了。临别时,桓温依依不舍。他走到杨树旁,抚摸着树干,自言自语地说:“好杨柳啊!我要走了,你要好好为我作伴啊!”后来这棵杨柳树就叫“桓侯柳”。桓温离开之后,这棵杨柳树仍然长得茂盛茁壮。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桓温,把这棵树叫做“桓柳”,并把这一带地方命名为“桓侯故营”。这棵树一直活到南朝宋元嘉年间才枯死。如今虽然已枯死了,但是人们还记得它的存在和桓温的故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