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北长河日夜流,宣房遗迹总堪愁。
黄旗万舸喧淮口,白马千家哭汴州。
筑岸已迁都水使,转筹谁是富民侯?
可怜璧马虚沉外,不救南方赤地忧。

【注释】

杂感三首其一:杂感,即感慨之意。杂感诗是诗人对时事的感想,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本诗是其代表作之一。杂感诗的特点是不拘格律,不重平仄,自由抒写,抒发诗人对时事的感慨。

长河:指淮河。直北:正北,这里指汴州一带。

宣房遗迹:宣武、建业两府的旧基。宣武,指后汉高祖刘知远,字知远,晋阳人,建立后汉,建都于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帝号庄宗;建业,即建康,三国吴国首都,后为东晋、宋、齐、梁及陈朝的都城,称帝号南朝陈后主。两府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官署名。遗迹,指两府旧地。堪愁:堪,能,可以承受的意思。

黄旗万舸:指南唐末年朱温的船队。黄旗,指战船上的彩旗。千家:万户,泛指百姓。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唐时为汴州节度使治所。

筑岸:指筑造城池或堤坝等防御工事。水使:指掌管河道的水政长官。转筹:筹划。富民侯:指地方上富有的官吏。

璧马:指玉制的骏马,古代用作仪仗或赏赐给有功之臣。沉外:沉没在外,泛指埋没。

【译文】

汴州一带,直向北边的长河日夜不停地流淌,宣房遗迹总让人感到忧愁。

黄旗万艘船只喧噪着驶向淮口,白马千家哭声震耳欲聋。

筑岸已经迁走,朝廷已将水政长官撤换,谁又能够像富民侯一样筹划?

可惜的是,那匹美丽的玉马已被埋没在外,却不能挽救南方遭受饥荒的忧患。

【赏析】

《杂感》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七言绝句的总题目,共十三首。这些诗歌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产物,它们或咏怀抒情,或述古论今,或讽刺抨击,或同情关心,题材广泛。这组诗中,“杂感”的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社会和民生三个方面。

这首诗的第一句“直北长河日夜流”,以自然景观起兴,勾画出了一幅壮阔的黄河图景。第二句“宣房遗迹总堪愁”,则由眼前景象联想到历史的往事,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历史的怀念与惋惜之情。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黄旗万艘船只喧闹地开往淮口的景象,以及白马千户人家痛哭汴州的场面,进一步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和悲凉氛围。然后,第三句“筑岸已迁都水使”,诗人以“筑岸”这一动作象征国家政权的更迭,暗示了唐朝政权的衰落和动荡不安的现实。最后一句“转筹谁是富民侯”,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担忧和忧虑。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通过对历史、现实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理解力。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唐朝末年的社会动乱期间,诗人身处乱世之中,目睹了国家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的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深感世事无常、人生易老,于是写下了这首杂感诗。通过对历史、现实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思,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理解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