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河源复却回,杖藜曾记到云台。
高秋华岳三峰出,晓日潼关四扇开。
星宿海从天上落,昆仑槎自斗边来。
何时更访茅龙去,东望沧溟水一杯。
【注释】
使者河源复却回:指诗人曾奉命出使到河源地区。河源在青海省,今已归入甘肃省境内。
杖藜(lí):手拿拐杖。古代文人常用来表示年老或闲居。
高秋:指深秋。
华岳、潼关:华山和潼关。潼关位于今陕西渭南市,是古代的边防要地。三峰指华山的主峰,海拔2154米,有“西岳”之称。四扇指潼关的四个城门,这里泛指关口。
星宿海:指今青海湖附近一带。
昆仑:即昆仑山,今新疆西部的阿尔金山。
槎(chá):木筏。
茅龙:传说中的一种龙,据说住在昆仑山上,能呼风唤雨。
东望沧溟:指遥望着浩瀚的大海。沧溟,沧海,大海。
赏析:
此诗为作者出使西域归来后所作。诗人由北而南,一路观览山川胜景,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使者河源复却回,杖藜曾记到云台。”诗人出使西域归来,又回到了京城。他回忆起当年出使西域的往事,不禁感慨万千。“使者”是指出使西域的使臣,“河源”则是指西域的发源地,也就是今天的青海。诗人曾经奉命出使西域,现在又回到了京城,不禁想起了这段往事。“杖藜”是指手拿拐杖的人,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曾记到云台”,是指曾经到访过华山的云台峰。云台峰位于华山中部,是华山最险峻的地方之一。
颔联:“高秋华岳三峰出,晓日潼关四扇开。”诗人继续写他的所见所闻。高秋时节,华山的三座山峰从云雾中露出,犹如仙境一般美丽。潼关是一座古老的关口,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清晨的阳光照亮了这座关口,仿佛打开了四扇大门。
颈联:“星宿海从天上落,昆仑槎自斗边来。”诗人继续描绘他的所见所闻。星宿海位于今天的青海湖附近,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昆仑山则是一座雄伟的山脉,传说中有一种叫做昆仑槎的木筏是从昆仑山飞流而下的。这里的“天落”和“斗边来”都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这些景物的壮丽和神奇。
尾联:“何时更访茅龙去,东望沧溟水一杯。”诗人最后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他想再去寻找那神秘的茅龙,看看它究竟在哪里。同时他也想遥望东海,感受那无边无际的水波。这里的“沧溟”指的是东海,“一杯”则是指一杯酒。诗人在这里用“一杯”来比喻东海的浩渺,也暗示了他内心的豪情壮志。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河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