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端心学,外备边防,遗疏独惓惓,抱半壁隐忧,病榻弥留谋国远;
作吏耐贫,课功责实,手书常娓娓,诵先人恺谊,孤儿涕泪受恩多。

【原诗】

挽沈葆桢联:

内端心学,外备边防,遗疏独惓惓,抱半壁隐忧,病榻弥留谋国远;

作吏耐贫,课功责实,手书常娓娓,诵先人恺谊,孤儿涕泪受恩多。

【注释】

  1. 挽沈葆桢联:挽词是悼念死者的诗文,用以表达对其生平和功绩的怀念和敬仰。这里指的是作者对已故的沈葆桢所写的哀悼之辞。
  2. 内端心学:内心端正,学习道德学问。
  3. 外备边防:对外防御边疆。
  4. 遗疏独惓惓:指沈葆桢在临终之前,仍念念不忘国家的安危,为国家的前途而忧虑。
  5. 抱半壁隐忧:形容国家形势艰难,危机四伏。
  6. 病榻弥留谋国远:指沈葆桢在临终之前,还在为国家的未来考虑和谋划。
  7. 作吏耐贫:担任官员,能够忍受贫穷。
  8. 课功责实:要求官员们要勤勉工作,认真负责。
  9. 手书常娓娓:指沈葆桢生前给后人写信时,总是语重心长,娓娓道来。
  10. 先人恺谊:指先人的善良和友好。
  11. 孤儿涕泪受恩多:指沈葆桢在生前受到后人的感激和怀念。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已故的前清官员沈葆桢所写的挽联,表达了作者对沈葆桢的深深怀念和敬意。

首句“内端心学,外备边防”描述了沈葆桢作为一位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仅自己修身养性,还关心国家的安危。他深知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内心的修养和外部的防御,因此他在临终前仍然念念不忘国家的安危,为国家的前途而忧虑。

接下来的两句“作吏耐贫,课功责实”表现了沈葆桢作为一个官员的品质,他能够忍受贫困的生活,不计较个人得失,注重实际工作,严格要求自己的责任。这两句话展现了沈葆桢作为一个官员的职责和担当。

最后两句“手书常娓娓,诵先人恺谊,孤儿涕泪受恩多”则描绘了沈葆桢生前留给后代的书信内容,这些书信充满了他对先人们的怀念和对后人的教诲。他教导孩子们要有感恩之心,要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两句话体现了沈葆桢作为父亲和教育者的责任和担当。

整首诗通过对沈葆桢生前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同时,它也传达了作者对这位已故官员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