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约略有前期,犹听骊歌乱客思。
少折都门东去柳,霜条留待我归时。
注释:青山的约定已经有了先期(指离别),还在听到骊歌,扰乱着我的客思。少折都门东去的柳,霜条留待我来时再折。
赏析:此诗是写送别之情。诗的前两句写离别,后两句写归期。“犹”字点出离别的时间尚未到来。“少折”是说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折下一枝来作为留念。“霜条”则暗用《古诗十九首》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表示自己对阮亭的依恋和不舍。全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牵挂,情感真挚而细腻。
青山约略有前期,犹听骊歌乱客思。
少折都门东去柳,霜条留待我归时。
注释:青山的约定已经有了先期(指离别),还在听到骊歌,扰乱着我的客思。少折都门东去的柳,霜条留待我来时再折。
赏析:此诗是写送别之情。诗的前两句写离别,后两句写归期。“犹”字点出离别的时间尚未到来。“少折”是说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折下一枝来作为留念。“霜条”则暗用《古诗十九首》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表示自己对阮亭的依恋和不舍。全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牵挂,情感真挚而细腻。
流水向人间,向水人亦尔 客心何淡淡,清波正齿齿。人境两萧然,太清游无始。劳劳车马尘,谁是沧浪子?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而富有哲理,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内心世界的独白。 首句"流水向人间,向水人亦尔",诗人以流水为引,引出了人世的繁忙与喧嚣。流水不息,象征着永恒的自然规律,而人世间的忙碌则如过眼云烟般短暂。这两句诗将自然界的流动与人世间的纷扰巧妙对比,引人深思。
闻舟师相语 天风争顺逆,人事有参差。 昨我停舟处,知君得意时。 注释: 闻舟师相语:听说舟师正在相互交谈。 天风争顺逆:天上的风争着要顺从地吹动还是逆着地吹动。 人事有参差:人间的事情各有高低、好坏、优劣等不同。 昨我停舟处:昨天我在停船的地方。 知君得意时:我知道你得意的时候。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听到舟师们谈论世事而写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人情世故的看法和感慨。首联写天气的变化
【注释】 西清:即“西清宫”。侍垂衣:《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居摄时,自称“假皇帝”,在未央宫设庭燎,令百官穿朝服立班。群臣皆以头冠缨系于发上,垂于地,以示臣子之意,号为“侍垂”。后因称帝为“垂衣”或“垂拱”,意谓皇帝不亲理国事,只需垂衣拱手而已。万死:极言死亡之多。浿水:水名。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南,流入富春江。这里泛指杭州一带。天下事:国家大事。主圣:君主贤明。谏书稀:劝谏的文书很少。 【赏析】
注释:青山的约定已经有了先期(指离别),还在听到骊歌,扰乱着我的客思。少折都门东去的柳,霜条留待我来时再折。 赏析:此诗是写送别之情。诗的前两句写离别,后两句写归期。“犹”字点出离别的时间尚未到来。“少折”是说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折下一枝来作为留念。“霜条”则暗用《古诗十九首》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表示自己对阮亭的依恋和不舍。全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牵挂,情感真挚而细腻
逐岸移舟屡转篷,乘流自可任西东。 人生末路住方稳,何用登舟祝顺风。 注释:在岸边不断移动船只,多次转动船篷,乘着流水的流动,自己可以任意向西或向东行驶。到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住在哪里才最稳定,何必登上小船祈求一帆风顺呢。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归途中的景色和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和感慨。诗中运用了“逐岸移舟”、“转篷”等意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归途中的景象。同时,诗人也通过“人生末路住方稳
【诗句释义】 巡鹾使者来何许,平干太守颜如土。 敲扑卒吏血满堂,豸冠诟厉如虓虎。 卒吏附耳守再拜,事上礼仪聊具备。 使者一笑回春阳,还朝荐尔真循良。 【译文】 巡盐的使者来到哪里,平干太守的脸色如同土一样。 衙役们用刑杖殴打士卒,鲜血染红了厅堂,他们头戴獬豸冠却像猛虎一般凶残。 士卒跪地低语请示再拜,他们的礼节和仪态都完备。 使者笑了,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他向朝廷推荐了你真是一位贤良的循吏
【注释】 青山:指山的颜色像黑色。黛:青黑色的颜料,此处比喻深绿。远村东:形容远处的村庄在东边。嫩绿:形容柳树刚长出新叶时呈现出的绿色。长溪:长河。柳絮风:柳树上的柳絮随风飘舞的样子。鸟雀:泛指鸟类,包括各种鸟。郊野:郊外的原野。穿花:穿梭于花卉之间。翻恋小庭中:在庭院里来回徘徊、迷恋。 【译文】 青山如黑,远方的村庄在东面, 嫩绿的新柳上飘落着柳絮,微风吹过。 不知鸟儿们是否知道这郊外的美好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首先理解诗句的含义,再分析运用的手法,最后结合全诗进行赏析。“素壁荧荧醉墨颠”意思是:洁白的墙壁上,那盏明亮的油灯映着墨汁,仿佛是酒醉了一般。这一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墙上的油灯比作了酒。“芙蓉花落客凄然”的意思是:那盛开的花朵飘落下来,我不禁感慨万端。“何人分我西州涕”意思是:是谁在为我洒下西州的泪水?“也对清溪叹逝川”意思是
【注释】 祭告南岳:指祭祀南岳衡山,即今湖南省衡阳市。杂诗:五七言诗的一种,没有严格的格律和韵律要求;内容自由、形式多样;篇幅长短不限,有绝句、律诗、排律、排律等。 几月:几个月。舟行久:坐船已很长时间。 万峰飞舞处:万峰在飞起的地方。万峰,形容山多而高。 一片:全貌,整体。大江来:大河奔腾而来。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乘舟游历南岳衡山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他旅途劳顿的苦况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如果诗歌中有景物的描写,要重点注意景物的特征以及诗人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诗为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两句一组。前两句是写景:南岳的云雾缭绕;东流的江水奔腾不息。后两句是抒情:在将来的绘画作品中,我的形象将出现在潇湘之地。“杂诗”二字
【注释】 西清:即“西清宫”。侍垂衣:《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居摄时,自称“假皇帝”,在未央宫设庭燎,令百官穿朝服立班。群臣皆以头冠缨系于发上,垂于地,以示臣子之意,号为“侍垂”。后因称帝为“垂衣”或“垂拱”,意谓皇帝不亲理国事,只需垂衣拱手而已。万死:极言死亡之多。浿水:水名。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南,流入富春江。这里泛指杭州一带。天下事:国家大事。主圣:君主贤明。谏书稀:劝谏的文书很少。 【赏析】
逐岸移舟屡转篷,乘流自可任西东。 人生末路住方稳,何用登舟祝顺风。 注释:在岸边不断移动船只,多次转动船篷,乘着流水的流动,自己可以任意向西或向东行驶。到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住在哪里才最稳定,何必登上小船祈求一帆风顺呢。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归途中的景色和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和感慨。诗中运用了“逐岸移舟”、“转篷”等意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归途中的景象。同时,诗人也通过“人生末路住方稳
流水向人间,向水人亦尔 客心何淡淡,清波正齿齿。人境两萧然,太清游无始。劳劳车马尘,谁是沧浪子?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而富有哲理,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内心世界的独白。 首句"流水向人间,向水人亦尔",诗人以流水为引,引出了人世的繁忙与喧嚣。流水不息,象征着永恒的自然规律,而人世间的忙碌则如过眼云烟般短暂。这两句诗将自然界的流动与人世间的纷扰巧妙对比,引人深思。
闻舟师相语 天风争顺逆,人事有参差。 昨我停舟处,知君得意时。 注释: 闻舟师相语:听说舟师正在相互交谈。 天风争顺逆:天上的风争着要顺从地吹动还是逆着地吹动。 人事有参差:人间的事情各有高低、好坏、优劣等不同。 昨我停舟处:昨天我在停船的地方。 知君得意时:我知道你得意的时候。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听到舟师们谈论世事而写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人情世故的看法和感慨。首联写天气的变化
注释:不要问尉佗的装束,千金难道在眼睛里面。请看那些马上的公,哪曾干过生产的事?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七言诗,以尉佗为题写人,但作者却从他的眼睛入手,通过“莫问”两字来揭示其本质。接着又由表及里,写其“何曾事生产”,进一步揭示出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最后两句点明主题,表明自己对尉佗的态度。全诗语言朴实,不事雕琢,直截了当,表达了作者对尉佗的鄙视之情
注释: 紫塞:这里指的是边塞。 三千里:极言边塞之远。 征夫:远征的士兵。 去不还:不能回来。 帘前新月上:月光从帘前升起。 似为寄刀镮:仿佛是用来寄存刀环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陲将士远离故乡、戍守边疆的情景。全诗通过描绘边陲将士的艰苦生活环境和孤独寂寞的心理感受,表现了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甘愿忍受艰辛、勇于牺牲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对和平的深切关注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