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烟孤望里,雨色到诸峰。
野涨馀寒树,江昏失暝钟。
夜深溪碓近,人语钓船逢。
愁听惟支枕,艰难愧老农。
解析:
诗句注释:
- 乱烟孤望里,雨色到诸峰。
- “乱烟”形容烟雾缭绕的景象。
- “孤望里”可能指独自眺望远方。
- “雨色”即雨的颜色。
- “诸峰”可能是指远处的山峰。
- 野涨馀寒树,江昏失暝钟。
- “野涨”表示雨水淹没了周围的草地。
- “馀寒树”可能指的是在雨中显得有些冷清的树木。
- “江昏”意味着江水因雾气而模糊不清。
- “失暝钟”可能是指夜晚的寺庙里的钟声被雨声所掩盖。
- 夜深溪碓近,人语钓船逢。
- “溪碓”可能指的是靠近溪流的石磨或者类似工具。
- “钓船逢”可能是指在夜晚遇到正在捕鱼的人或渔船。
- 愁听惟支枕,艰难愧老农。
- “愁听”可能是在听着某种令人忧愁的声音(如雨声、风声等)。
- “惟支枕”可能是指由于忧愁,只能依靠枕头来支撑睡眠。
- “艰难愧老农”可能是指因为生活的艰辛而感到羞愧,这里“老农”指的是辛勤耕作的农民。
译文:
乱烟蒙蒙中我独自望向远方,雨点纷纷落在众山峰上。
野外被雨水淹没显得更加寒冷,江面雾气弥漫看不清日落的钟声。
夜晚时分溪边石磨近旁,听到渔夫和渔船的声音。
只听得见雨中传来的凄凉之音,心中感到无比的困顿和惭愧。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雨中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在恶劣天气下的心境。第一句“乱烟孤望里,雨色到诸峰”,用“乱烟”与“孤望里”构建了一个迷蒙而孤寂的画面,随后以“雨色到诸峰”描绘了雨滴覆盖山峦的景象。第二句“野涨馀寒树,江昏失暝钟”,则转换视角,从广阔的野外转到江面,表现了雨后田野和小桥上的黄昏时分。第三句“夜深溪碓近,人语钓船逢”,转入夜晚,描绘了溪边石磨附近的场景以及与钓鱼人的偶遇,增添了诗的生动感。第四句“愁听惟支枕,艰难愧老农”则表达了诗人因雨夜而感到的孤独与疲惫,以及对辛苦劳作的老农的同情。整首诗情感丰富,通过雨景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