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师曾,元代著名诗人。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还是一位学者,著有《梅尧臣年谱》。
张师曾的诗作中,既有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生活感悟的作品,如《送南康先生》、《九日登西冈》等,也有表达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情感的作品,例如《送胡彦德之于湖》。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张师曾,元代著名诗人。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还是一位学者,著有《梅尧臣年谱》。
张师曾的诗作中,既有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生活感悟的作品,如《送南康先生》、《九日登西冈》等,也有表达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情感的作品,例如《送胡彦德之于湖》。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送南康先生》 眼底读书犹贯鱼,谈经不穷照乘珠,有时光采生海隅。 龙驹自是日千里,汗血分槽五花起,欲逢伯乐鸣未已。 归舟行处滫瀡香,明镜无尘秋荐凉,五老相迎何苍苍。 注释:眼前所见的读书人,就像贯鱼一样勤奋,他们讨论经义,好像在照见明珠一样,没有穷尽的地方。有时他们还会到海边采集海藻等物。 龙驹自是日千里,汗血分槽五花起,欲逢伯乐鸣未已。 骏马如同神驹一般一天能飞驰千里
逐句释义 1. “倚涧惜鱼逝”:在山涧中倚靠,因为舍不得鱼儿逝去的瞬间。 2. “升丘送鸿归”:登上高处,目送大雁归巢。 3. “遥林暮色至”:遥远的树林里黄昏的景色渐渐显现。 4. “漠漠上人衣”:山上的人穿着薄薄的衣服,在暮色中显得朦胧不清。 译文 倚靠着山涧,舍不得鱼儿的离去; 我登上高丘,送别了归巢的大雁。 远处树木的轮廓在暮色中逐渐清晰, 山上的人们,穿着轻薄的衣物
【解析】 这是一首咏雨的诗,全诗以写景为主,表达了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第一、二句描写的是夜深人静时听窗外淅沥小雨声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在雨中彻夜不眠的心情;第三、四句是说:我虽然身处春耕时节,但是没有一点心思去耕种田地。 【答案】 译文: 深夜灯晕生暗室,忽闻风叶作秋声。 野人一夜关心切,无处春田不耦耕。 赏析: 首句“漠漠沈沈灯晕生”,点出时间,是深夜时分;“灯晕”即指灯光摇曳不定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四句。下面是逐句的解读: 第一句:“西蜀云山远”,描述了四川(西蜀)的高远山脉,以及云雾缭绕的美景。 第二句:“南陂水竹奇”,描绘了南方的湖泊或池塘旁生长着茂密的水竹,形态奇特。 第三句:“紫骝梅令色”,紫骝是一种马,这里的“令色”可能是指马的某种美丽的颜色或气质。 第四句:“白雪谪仙诗”,这里的“白雪”指代的是冬天的景象,而“谪仙”则指的是李白
【注释】 汪叔达归,即汪叔达自鄱阳归。宛句,地名,今属河南。英翘,指其族兄汪英翘,字子高,曾任太常少卿。斗杓,北斗星。岁晚客怀浇凿落,岁晚,指岁暮。客怀,指羁旅之思。凿落,指寒食节。雪晴归路踏琼瑶,指腊日归乡时。骅骝(húliú),骏马名。鸿鹄(hèghǔ),天鹅名。浙江潮,指钱塘江潮。 【赏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首联写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颔联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颈联写诗人祝愿友人前途远大
元明间浙江天台人,字大章。 博学工文,元末,尝官建宁教授。 明洪武二年,征修礼书。 其友人王祎又荐修《元史》,一夔贻书言元朝史料残缺,顺帝朝尤甚,难成良史,辞不往。 后起为杭州教授,召修《大明日历》,书成,将授翰林院官,以足疾辞归。 有《始丰稿》、《艺圃蒐奇》等。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