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受先,号南郭。
与同里张溥齐名。
天启四年,同创应社。
里人称溥为西张先生,采为南张先生。
崇祯元年进士。
授临川知县,摧强扶弱,声大起。
并在当地创立文社名合社。
移疾归。
张溥组织复社时,采在临川,不预其事,然声名相联,故攻复社者称溥、采同倡复社;崇祯帝追究时,溥已死,采不得不为之洗刷。
以周延儒为相,事得解。
福王时起礼部员外郎,南京失守,奸人群击之死,已而苏,避之邻邑,又三年卒。
有《太仓州志》、《知畏堂集》。
生卒年:1596-1648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受先,号南郭。
与同里张溥齐名。
天启四年,同创应社。
里人称溥为西张先生,采为南张先生。
崇祯元年进士。
授临川知县,摧强扶弱,声大起。
并在当地创立文社名合社。
移疾归。
张溥组织复社时,采在临川,不预其事,然声名相联,故攻复社者称溥、采同倡复社;崇祯帝追究时,溥已死,采不得不为之洗刷。
以周延儒为相,事得解。
福王时起礼部员外郎,南京失守,奸人群击之死,已而苏,避之邻邑,又三年卒。
有《太仓州志》、《知畏堂集》。
生卒年:1596-1648
【注释】: 相彼流水,滔滔何极。上下下上,舟泛鱼宅。毋以盈坎,昧厥蒙出。(一章) 陟彼高山,与天地通。维岩有涂,跬步可从。曷云石顽,草木丰隆。(二章) 【赏析】: 《相陟二章》是一首描写山水的诗歌,其中“相”、“陟”(登)、“湍”、“涂”、“颠”、“艰”等字都富有表现力。 “相彼流水,滔滔何极?上下下上,舟泛鱼宅。”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流水滚滚,无边无际,如同大海般浩瀚
【注释】 桃花里:即桃花源,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地名。柴桑:指陶渊明的故乡,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武陵:指武陵山,在今天湖南境内。人间世:指人间世界。 【译文】 我要找的是柴桑的那位隐士的家,城南十里就是那碧绿的溪。武陵不隔人世,黄昏时新雨中溪水泛着落花漂流。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访少岳隐居地桃花源后所作。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首句“欲觅柴桑处士家”,交代诗人此行的目的
注释: 郊行寻野胜,秋远菊花天。 郊野行走,寻找美丽的风景,秋天的菊花盛开。 沟曲初移径,溪深好放船。 沟壑弯曲,开始改变路径,溪水深邃,可以乘船游览。 冷枫当岸落,高柳隔篱穿。 寒枫飘落在岸边,高高的柳树枝穿过篱笆。 试共登楼望,寒城起暮烟。 试着一起登上高楼眺望远方,寒冷的城市升起了暮色中的烟雾。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作者在秋天的时候,与子常一同去郊游的情景
晚眺 野色看无极,斜阳接远山。 步迟溪路稳,心静鸟声闲。 竹影遮桥畔,梅花照水湾。 前途渺何处,点点碧云间。 译文:夕阳西下,我站在江边,远望着天边连绵起伏的群山,它们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壮丽,给人一种无限遐想的空间。江边的小路平坦宽广,行走在这里感到十分轻松自在。鸟儿们在枝头悠闲地歌唱着,仿佛在欣赏着这宁静美好的景色。 竹林中的影子轻轻摇曳,遮挡住了小桥的一角。远处的水面上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受先,号南郭。 与同里张溥齐名。 天启四年,同创应社。 里人称溥为西张先生,采为南张先生。 崇祯元年进士。 授临川知县,摧强扶弱,声大起。 并在当地创立文社名合社。 移疾归。 张溥组织复社时,采在临川,不预其事,然声名相联,故攻复社者称溥、采同倡复社;崇祯帝追究时,溥已死,采不得不为之洗刷。 以周延儒为相,事得解。 福王时起礼部员外郎,南京失守,奸人群击之死,已而苏,避之邻邑
张广是明代的诗人。 字秋江,是明常州无锡人,他的一生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位诗人,张广的诗词创作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艺术追求,也反映了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色。他擅长绘画,并且由于他在嘉靖年间被征入京,待诏内廷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并学习当时的文学艺术
明代诗人“张衣”并非已知的著名诗人,而可能是指张元凯。以下是对明代诗人张元的详细介绍: 1. 生平背景: - 张元凯(约公元1554年前后在世),字左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前后在世。他少受毛氏诗的影响,折节读书,并以世职为苏州卫指挥,再督漕北上,虽有功但不得叙,自免归。 2. 作品贡献: - 张元凯以工诗著称,著有《经进小鸣集》等作品
明山西阳城人,字金铭,号藐姑。 为诸生时,遍游吴越名胜。 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除寿张知县,调曹县。 泰昌时,擢御史。 天启初出督畿辅屯田,言天津、静海、兴济间,沃野可垦。 以疏荐赵南星,劾冯铨,遭陷害,戍肃州。 崇祯时起故官,擢刑部侍郎,以谳狱不称旨,落职。 再起为工部侍郎,调南京吏部尚书。 福王立,命理部事,上中兴十议。 为勋臣刘孔昭等指为“奸邪”,乞休。 国亡后,疽发背卒。 有《泊水斋文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