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江西泰和人,字焕吾,号晴川。
正德二年登乡荐。
王守仁弟子。
嘉靖中历钧州知府、潮州府同知,入为工部员外郎。
曾疏陈安攘十事。
二十一年,谏世宗建雷殿事,受杖入狱,创甚几死,犹与杨爵、周怡讲学不辍。
经四年得释,未几复被逮。
又三年始释,寻卒。
有《省愆稿》。
生卒年:?-?
明江西泰和人,字焕吾,号晴川。
正德二年登乡荐。
王守仁弟子。
嘉靖中历钧州知府、潮州府同知,入为工部员外郎。
曾疏陈安攘十事。
二十一年,谏世宗建雷殿事,受杖入狱,创甚几死,犹与杨爵、周怡讲学不辍。
经四年得释,未几复被逮。
又三年始释,寻卒。
有《省愆稿》。
生卒年:?-?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 第一句: 司马坐忘论,伊川谓坐驰。 - 译文: 司马谈论的是坐忘之术,而伊川则说这是一种坐着不动的状态。 - 注释: 司马指的是《庄子》中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谈(约前147年—前105年),他的著作《史记》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坐忘之术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旨在通过冥想、放松等方式达到超脱世俗纷扰的境界
下面是这首名为《寄观庵兄长》的明代诗歌的逐句翻译: 1. 奉别吾兄又二年,独怜南北各风烟: 这句表达了诗人与兄长分别已有两年时间,但依然怀念着彼此的生活和经历。 "独怜"表达了诗人对于南北两地生活变迁的感慨。 2. 囚居可是功名累,儿戏真同傀儡牵: "囚居"指的是诗人被囚禁在家无法自由的状态。 "功名累"意味着为了名利而束缚自己,感到困扰。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其格式严谨,韵律和谐。下面是逐句的详细解释: 第1句:“每领无言教”,意思是“我常常领受无言之教”。无言教,即不通过语言文字直接传授的教育方式,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领悟。 第2句:“殊闻有觉天”,意思是“我特别听说有一种能觉悟天地的智慧”。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种神秘力量或智慧的向往和追求。 第3句:“观摩真受益”,意思是“我仔细观察后发现真的有所收益”
【注释】 人人具有此良知,致此方为是近思。 心有未安真是恻,过而能改岂容私。 无声无臭天然赋,惟一惟精自得师。 夫妇虽愚可以与,圣门何以特言之。 【赏析】 《咏良知答章叔心二首》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作品。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人应该具备的良知和如何通过实践来达到这种境界的道理。 首句“人人具有此良知”,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基本认识,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良知,这是人类共有的特性
人人具有此良知,这点良知不用思。 是是非非原有觉,停停当当本无私。 独能戒惧方为致,教谓明诚即是师。 坐起咏歌皆在此,自昭明德更何之。 注释: 人人具有:指每个人都有。 这点良知:指这种内在的良知。 不用思:不需要刻意去思考。 是是非非:指所有的对错和是非。 原有觉:指这些对错和是非都是自然存在的,不需要去追求什么。 停停当当:形容做事有条不紊,不偏不倚。 独能戒惧:只有能够自我约束
谈高祐是明代的诗人。 字笃汝,号岂尘,生于明末清初的无锡。他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曾担任泉州经历一职。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潘泽是元代诗人,并非明代诗人。他生于元顺宁府宣德年间,字泽民,曾为太府监掾史,后升至监察御史等职。 潘泽的诗歌作品,以《巢湖秋月》为例,展现了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这首《玉宇澄清一镜秋,湖光潋滟际天浮》描绘了一幅秋天湖景图,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潘泽是元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意境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明江西泰和人,字焕吾,号晴川。 正德二年登乡荐。 王守仁弟子。 嘉靖中历钧州知府、潮州府同知,入为工部员外郎。 曾疏陈安攘十事。 二十一年,谏世宗建雷殿事,受杖入狱,创甚几死,犹与杨爵、周怡讲学不辍。 经四年得释,未几复被逮。 又三年始释,寻卒。 有《省愆稿》。 生卒年:?-
潘一桂是明朝的诗人。以下是关于潘一桂的介绍: 1. 基本信息 - 生平:潘一桂,字豹人,号溉堂,出生于明光宗泰昌元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享年六十八岁。潘一桂生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家庭,其家乡陕西省三原县在古代就有“焦获泽”之称。 - 时代背景:潘一桂生活在明清交替之际,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繁荣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2. 作品风格 - 诗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