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具有此良知,致此方为是近思。
心有未安真是恻,过而能改岂容私。
无声无臭天然赋,惟一惟精自得师。
夫妇虽愚可以与,圣门何以特言之。

【注释】

人人具有此良知,致此方为是近思。

心有未安真是恻,过而能改岂容私。

无声无臭天然赋,惟一惟精自得师。

夫妇虽愚可以与,圣门何以特言之。

【赏析】
《咏良知答章叔心二首》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作品。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人应该具备的良知和如何通过实践来达到这种境界的道理。

首句“人人具有此良知”,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基本认识,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良知,这是人类共有的特性。这里的“此良知”指的是人内心的善良本性或道德原则。

第二句“致此方为是近思”,意味着要实现这些潜在的优点,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这反映了王守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念,强调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和完善个人的品质。

第三、四两句“心有未安真是恻,过而能改岂容私”则进一步阐述了良知的实践意义。当人们的内心不安时,良知会引导他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愿意承担后果,不自私。这里提到了“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和怜悯之情,这些都是人类良知的表现。

第五、六两句“无声无臭天然赋,惟一惟精自得师”是对良知本质的进一步解释。它暗示了这种内在的道德力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教导或修饰。只有保持纯粹和精确,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获得这种智慧和指导。

最后两句“夫妇虽愚可以与,圣门何以特言之”提出了一个悖论: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能通过实践良知而受益,但为什么圣人(在儒家中通常指孔子)却特别强调这一概念呢?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实践良知的难度。

这首诗强调了良知作为一种内在道德力量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来体现和提升这种力量。同时,它也揭示了圣人之所以被特别提及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实践良知方面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