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麟
【诗词】 哭施邦直二首 其一 未阁太初泪,再哭菁阳君。 甲科遭泰运,旅衬逐归云。 诗律晚逾细,道情常出群。 不堪同眺处,相望起高坟。 【注释】 1.太初:指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的进士举试。 2.菁阳君:指施邦直,字邦直,元和六年(811)登进士第,曾任监察御史、侍御史、中书舍人等职。《旧唐书》称其“有吏才,尤善辞令”,《新唐书》则谓他“有口辩,能属文,喜与时人争名”。 3.甲科
【解析】 本诗题下原注:“柬贞庵,在城北,余旧游地也。”从“清斋夜夜心”可推知此诗为寄人之作。 其一:郊坛转墟曲,翻爱客藏深(郊坛,地名。墟曲,指山间小路。翻,反。) 译文:郊坛边走过山间的小道,反倒喜爱那里有座客人居住的深宅大院。 注释:郊坛,泛指山林、水边之地;墟曲,指山间小路。翻,反而。 赏析:郊坛即山林水边的一片地方,是诗人隐居之所,也是他与友人相聚的地方
赴社次韦南苕韵二首其一驰光迎素节,过雨眺苍凉。 眷德群贤集,扬休百代芳。 簪组味何薄,湖山气正昌。 飞尘能变海,不到聚星堂。 【注释】 ①驰光迎素节:指诗人以自己的才华迎接春天的到来。 ②过雨眺苍凉:经过雨水的洗涤,景色显得更加清冷。 ③眷德群贤集:聚集了众多有才能的人。 ④扬休百代芳:让美好的名声流传到后世。 ⑤簪组味何薄:形容文人墨客的雅兴淡薄,没有功名利禄的诱惑。 ⑥湖山气正昌
在解析这首诗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唐寅所作《席上答王履吉》。唐寅,字应德,号六如居士,江苏苏州人,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他的文学成就尤为突出,尤其擅长词曲、诗歌和书画。他一生坎坷,但才华横溢,作品多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个人的感慨。《席上答王履吉》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注释: 1. 读书胡不仕,取乐在郊坰。读书学习却不做官,取乐在于野外郊游。 2. 茶烹玉川屋,酒熟司空亭。喝茶时在玉川山屋煮茶,喝酒时就到司空亭中品酒。 3. 逾七头初白,加旬眼倍青。过了七天头发开始变白,十天眼睛变得明亮。 4. 寻真寒不废,骋望醉还醒。寻找真谛时不受寒冷影响,纵情山水时醉意仍能清醒。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情趣的诗作。诗人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注释: 野蔬亭:在野地种蔬菜的亭子。 幽居得自怡,插槿看成篱:住在幽静的地方,自己感到很快乐,把几株竹槿插成篱笆,作为隔断。 日夕荷锄倦,天晴抱瓮迟:傍晚拿着锄头锄地很疲惫,天晴时抱着瓦罐去打水很迟缓。 此中多道气,真味少人知:这里面充满了道家的气韵,真正的滋味很少有人知道。 市远盘餐足,斋心剪露葵:市场远了吃一顿丰盛的饭就很满足了,斋心(指清心寡欲)用剪刀剪下露水的葵菜。 赏析:
赴社次韦南苕韵二首 其二 投闲身转贵,养拙道弥尊。百战开文圃,玄窥向法门。取适人难老,相观道自存。双凫随燕至,同醉众春园。 注释与赏析: 投闲身转贵,养拙道弥尊。百战开文圃,玄窥向法门。取适人难老,相观道自存。双凫随燕至,同醉众春园。 这首诗是杜甫在晚年时期的作品,表现了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哲学的思考。 “投闲身转贵”,意思是说,虽然我离开了政治舞台,但我现在的生活却比以前更加尊贵了
注释: 1. 湖南结社:指的是在湖南省聚集文人墨客,共同商讨国事的聚会。 2. 夏木成阴后,春蚕作茧时:描述了夏日树木茂盛,春天蚕宝宝吐丝的场景。 3. 暮碑新赐诰,桥柱旧题诗:描述在傍晚时刻,新皇帝赐予大臣诰命,旧时人们在桥上留下诗句。 4. 乡酒淹情素,官灯照鬓丝:描绘了乡村美酒和官府灯光下的宁静生活。 5. 报君归去业,结侣饮云卮:表达对国君的忠诚,以及和朋友一起畅饮的生活。 赏析:
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来传递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下面将结合注释,逐句详细解析这首诗《鸡鸣寺习静二首 其一》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1. 诗句释义 - 寺僻尘缘断:寺庙偏僻,远离尘世纷扰,象征着诗人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 - 冬暄病骨强:冬日虽寒冷但阳光温暖,使得诗人感到身体强健,比喻生活中的困境也能激发出内在的力量。 - 扶筇临仄径:扶着拐杖(筇)走过狭窄的小路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白发已半丝,归田不嫌迟。 花色艳丽花径旁,风神飘逸竹枝头。 摆脱尘世烦恼多,怕人知我近市居。 终日寻幽探胜地,攀登似年少时。 注释解释: 1. 短发半成丝 - "发"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诗人自己,这里特指作者本人。"短发半成丝"形容头发因年岁增长而变得稀疏,可能是指诗人年纪渐长,头发变白的情况。 2. 归田幸不迟 - "归田"指的是回到乡村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