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用纯(1627 ~ 1698 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
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
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
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生卒年:1627-1698
朱用纯(1627 ~ 1698 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
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
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
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生卒年:1627-1698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全诗共八句,每句都包含一些关键的词汇和描述,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洞山:首句“传闻林屋中,其事多不经”。 - 注释:传说中林屋山中有洞府。 - 赏析:开头两句点明题旨,表明这首诗将围绕洞山展开描绘。 2. 传闻林屋中,其事多不经:第二句“古今足迹到,玉柱与金庭。” - 注释:历代的文人雅士曾到访此山。 - 赏析:通过“足迹”这一关键词
诗句释义 1 碧宇净若空:天空非常清澈,像被洗涤过一样。 2. 孤轮势欲脱:月亮独自升起,似乎要脱离云朵。 3. 廓落四远顾:放眼望去,四周空旷。 4. 真能鉴毫末:月亮真能洞察一切细微之处。 5. 星河且尚稀:银河虽然明亮,但星星却显得稀少。 6. 氛埃岂不豁:尘埃和烟雾并不妨碍观看。 7. 独念斯人心:思念自己的心绪。 8. 幽忧莫能拨:内心深处的忧愁无法平息,无人能够消除。 9.
这首诗是诗人对侄甥题表的《濯足万里流图》的赞美。诗中通过对士人品德和行为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侄甥的期望和鼓励。 首句“士志贵远大”,意为士人的志向应该远大。第二句“士品贵芳洁”,意为士人的品格应该高尚。这两句是对士人品德的要求,强调了士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格。 第三句“此非高隐图,特异尘途辙”。这里用比喻的方式,将《濯足万里流图》比作高隐图。高隐图是指那些隐居山林、与世无争的人
乙卯年正月初一日,招集门生诸子共话新年。便以当简相赠 同此昼与夜,独命为人日。 世俗竞相传,不知义何出。 我顾深有取,顾名宜思实。 人道不易尽,交勉无苟失。 抚兹气象更,推迁如矢疾。 日新又日新,敢复少暇逸。 眷言二三子,矜尚寡俦匹。 菜羹脱粟饭,招邀话相悉。 回首献岁来,逾日已六七。 想当不待速,疾驱过蓬筚。 注释: 1. 乙卯年正月初一日,招集门生诸子共话新年。便以当简相赠 乙卯年正月初一
诗句释义: 1. 举世皆尚年,所重在平生。 译文:全世界的人都追求长寿,而真正重视的却是一个人的品质。 解释: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强调了人的内在品质比外在的年龄更为重要。 2. 不见期颐寿,适以摧令名。 译文:没有见过百岁的寿命,却因过早去世而毁坏了名声。 解释: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早逝的惋惜。 3. 省阁旧才贤,朝章多建明。 译文:省级官员中有才华的人
【注释】: 缟纻论交(gǎn zhòu lùn jiāo),指用白色丝织品制成的礼服。比喻以礼相交,情意深厚。 班荆旧处(bān jīn jiù chù),形容朋友久别重逢的欢乐情景。 江云暗,即“江上云暗”,指在长江上看见的云雾。 挂剑重来(guà jiànchóng lái),指重新回到故乡。 鹤归愁物换,指人老了,如同白鹤一样,寿命将尽,感到惆怅。 弦辍思谁申
```json {"诗句": ["户庭日夜转风烟,悔杀尘踪十五年。", "只为饥驱犹教授,误人多废蓼莪篇。"], "译文": ["家室门前日夜飘着风烟,后悔了尘世的踪迹过了十五年。", "只因饥饿驱赶仍坚持教学,耽误了太多人错过了教育篇。"], "关键词": ["户庭", "风烟", "十五年", "饥驱", "教授", "蓼莪篇"]}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与反思
短衣匹马天涯路,一年一恸空归去。 不须舍旁苦竹逃,不须岸上牵船住。 泛泛东湖弄碧波,借问姓名张志和。 曾寻沧海逢黄石,且脱青囊挂绿蓑。 有时放艇湖心白,一竿惊动蛰龙宅。 会兴云雨遍大荒,再访五湖范少伯。 注释:短衣马鞍,天涯路遥,一年之中只能悲痛地归来一次。不要躲到旁边苦竹丛中逃避,也不要在岸边的船上停留。泛泛泛泛,泛指轻快,泛指闲适,这里形容东湖的水波荡漾。你是谁?我是张志和。我曾经寻找过大海
第一首: 入俗深知与俗违,闲云野水是吾师。 亲朋莫漫相惊讶,只是吾人已死时。 注释:我深入世俗,深知与世俗不合,所以以悠闲的云和水为师。亲朋们不要对我的行为感到惊讶,因为我已经去世了。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世俗中的孤独和对自然的热爱。他深深地理解到,尽管他已经远离了尘世,但他的内心仍然与自然紧密相连。他对亲朋们的惊讶表示理解,因为他们可能无法理解他的生活状态
夏景初八十寿诗 淳风委流波,去去何时复。 赖有耆旧存,嶷然立颓俗。 家学擅当世,弓冶递相续。 早岁经术精,亦曾摧五鹿。 剑光欲射斗,虹气还韫椟。 青箱老平生,素心媚幽独。 幼安务慈爱,太丘尚雍穆。 息机观自得,齐物保无欲。 何求三岛青,不羡双瞳绿。 但凭仁寿理,耄耋犹朝旭。 况复得象贤,再世联芳躅。 既□龙虎文,岂向林泉伏。 抚此乐事多,遥遥跻百福。 斯晨进新醪,正值开黄鞠。 却笑陶渊明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 淳熙十三年(1186)游临安,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 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 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 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也。 余顷岁游都下,数见朝士,往往亦称道正伯佳句”。 冯煦《蒿庵论词》:“程正伯凄婉绵丽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聱叟,唐代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汝州鲁山(今属河南),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 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 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 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 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
清江苏武进人,字晋卿,一字损甫。 嘉庆副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 受其舅张惠言指授,工古文诗赋,尤精《虞氏易》。 历主通州、扬州、泰州书院讲席。 曾受河督黎世序聘修《续行水金鉴》。 有《齐物论斋集》、《遁甲变通录》等。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