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林屋中,其事多不经。
古今足迹到,玉柱与金庭。
我亦无所取,披云上翠屏。
不知自何代,忽然来六丁。
顽顽矿乱斧,片片堆空青。
舞伏非一势,龙象各殊形。
玲珑复突兀,巧匠袖手停。
或言怀襄时,漱击成晶荧。
或言女娲遗,奇质故亭亭。
二者皆荒诞,天风忽寥冷。
山本号龙洞,龙去已沉冥。
直疑鳞甲蜕,错落几千龄。
至今满苔绿,风雨闻龙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全诗共八句,每句都包含一些关键的词汇和描述,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 洞山:首句“传闻林屋中,其事多不经”。
- 注释:传说中林屋山中有洞府。
- 赏析:开头两句点明题旨,表明这首诗将围绕洞山展开描绘。
- 传闻林屋中,其事多不经:第二句“古今足迹到,玉柱与金庭。”
- 注释:历代的文人雅士曾到访此山。
- 赏析:通过“足迹”这一关键词,表达了对古代文人游历洞山情景的回忆。
- 我亦无所取,披云上翠屏:第三句“我亦无所取,披云上翠屏。”
- 注释:诗人也未能从洞山中得到什么。
- 赏析:这里的“披”字形象地描绘了攀登的过程。
- 不知自何代,忽然来六丁:第四句“不知自何代,忽然来六丁。”
- 注释:不知道这些石头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存在的。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对历史年代的模糊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在观察自然景观时的惊叹之情。
- 顽顽矿乱斧,片片堆空青:第五句“顽顽矿乱斧,片片堆空青。”
- 注释:这些石头像被乱斧砍过一样不规则。
- 赏析:这里通过对石头形态的比喻,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舞伏非一势,龙象各殊形:第六句“舞伏非一势,龙象各殊形。”
- 注释:舞动的姿态各不相同,就像龙和象各自拥有不同的形态。
-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洞山石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 玲珑复突兀,巧匠袖手停:第七句“玲珑复突兀,巧匠袖手停。”
- 注释:它们既玲珑又突兀,好像一位巧匠在停下来欣赏自己的杰作。
- 赏析:这里的“袖手”一词,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叹之情。
- 或言怀襄时,漱击成晶荧:第八句“或言怀襄时,漱击成晶荧。”
- 注释:有人称这是怀襄时期(东汉末年)的产物。
- 赏析:这句话提供了另一种关于洞山石的解读,增添了神秘和历史色彩。
- 或言女娲遗,奇质故亭亭:第九句“或言女娲遗,奇质故亭亭。”
- 注释:有人认为这些石头是女娲留下的,因为它们的形状奇特且优雅。
- 赏析:这句话将自然景观赋予了神话色彩,使得原本静谧的洞山更加充满了诗意。
- 二者皆荒诞,天风忽寥冷:第十句“二者皆荒诞,天风忽寥冷。”
- 注释:这两种观点都显得荒谬,似乎来自天边。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同说法的怀疑和批判态度。同时,“天风忽寥冷”营造出一种高远、清冷的氛围,与前面的热闹景象形成对比。
- 山本号龙洞,龙去已沉冥:第十一句“山本号龙洞,龙去已沉冥。”
- 注释:这座山原本被称为龙洞,而龙已经消失,变得深邃莫测。
-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 直疑鳞甲蜕,错落几千龄:第十二句“直疑鳞甲蜕,错落几千龄。”
- 注释:它看起来像是鱼鳞脱落的样子,历经了几千年。
- 赏析:这句话通过对鱼鳞的描述,形象地描绘了洞山石的历史沧桑感。
- 至今满苔绿,风雨闻龙腥:最后一联“至今满苔绿,风雨闻龙腥。”
- 注释:直到现在,山上仍然长满了苔藓,每当风雨来临时,都能闻到龙的气息。
- 赏析:最后这两句是对整个洞山景观的总结,也是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洞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通过对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感悟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