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晋卿是清朝的诗人。
一个在文学史上并不广为人知的名字,却因其独特的诗作风格而显得分外突出。他的诗词集中展现了其对人生、命运和理想的深刻思考与独到见解。通过对包晋卿的生平与作品的了解,人们不仅可以窥见清代诗歌的风貌,也能体会到诗人本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
包晋卿是清朝的诗人。
一个在文学史上并不广为人知的名字,却因其独特的诗作风格而显得分外突出。他的诗词集中展现了其对人生、命运和理想的深刻思考与独到见解。通过对包晋卿的生平与作品的了解,人们不仅可以窥见清代诗歌的风貌,也能体会到诗人本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
【注释】: 1. 老科目一官无:指年迈的老官,没有官职。 2. 老幕府一金无:指年迈的老将军,没有军饷。 3. 长此劳劳:长久地这样辛苦。 4. 空有文章安所用:即使有满腹的文章,又能有什么用处呢? 5. 为名士以客死:像名士一样客死他乡。 6. 为孝子以毁死:像孝子一样被毁尸灭迹而死。 7. 瞆瞆(zhuān zhuàn):形容思绪纷乱、烦闷的样子。 8. 欲回造化也徒然:想要扭转乾坤
王贯之并非清代诗人,而是明朝(1368年-1644年)的桐城人。王贯之,字子一,号辛甫,生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环境中,他的一生与科举和文学创作紧密相连。在介绍王贯之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及其生平背景。 王贯之生活在清朝初期,而清朝是在明朝之后建立的。王贯之不仅是桐城人,而且还是道光壬午年的举人。这一身份标志着他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认可度
白遇道并非清代诗人,而是清末民初的学者、官员和诗人。他字心悟,后改字五斋,早年号慎旃,晚年后号完古山人,陕西高陵县人。白遇道的生平经历了从科举到仕途的转变,他的诗词作品也体现了这一过程。 白遇道在同治九年(1870)中举,同治十三年(1874)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的学术背景深厚,师从三原贺瑞麟,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时事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王邦采,字贻六,又字携鹿,江苏无锡人,生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卒于乾隆五十年(1785)。王邦采是清代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和画家,以擅长画笔、诗作和金石书画鉴定而闻名。他不仅是一位学者,还是一位艺术收藏家和鉴赏家,对古代文献和书画有着深厚的研究。 王邦采在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淡远,能够表达出独特的个人情感。在《题金粟山房》中,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