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贯之
【解析】 此诗首句“蒲帆”即以蒲叶为帆,是岭南水乡的特色。“初”字点出时间,表明是在初夏时节;而“又”字则表明这是诗人第三次来到岭南,前两次分别在端州(今肇庆)和东安道中。第二句“东安道”,是唐代岭南重要的交通干道之一,也是当时南岭地区的主要通道之一。第三句写岭南山清水秀,处处有曲径通幽的美景;第四句写岭南雨后初晴,竹荫清流的景色。第五、六句写岭南农事繁忙,春泥已种,薄雾旋收,新秧茁壮,宿雨渐散
【注释】杏花时节:春季。中和:古代称农历二月为中和月,这里泛指春天,即春分前后。插禾:插秧。 【译文】春天的杏花开了,正是二月中旬的时候,家乡的江村早已开始了春耕。我渴望春天阴天多日的天气,好让禾苗长得更壮实些;也不怕被春雨淋湿了身上的衣服(因为要下到田里去插秧)。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景,是一幅江南乡村早春图。“杏花时节近中和”,“近”字说明时间,而“中和”乃春分,所以杏花盛开之时,已是春天了
蒲帆初过古端州,又向东安道上游。 处处青山回曲径,丛丛修竹荫清流。 新秧已逗春泥出,薄雾旋兼宿雨收。 惟有木棉似相识,飞红片片送行舟
王贯之并非清代诗人,而是明朝(1368年-1644年)的桐城人。王贯之,字子一,号辛甫,生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环境中,他的一生与科举和文学创作紧密相连。在介绍王贯之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及其生平背景。 王贯之生活在清朝初期,而清朝是在明朝之后建立的。王贯之不仅是桐城人,而且还是道光壬午年的举人。这一身份标志着他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认可度
王贯之并非清代诗人,而是明朝(1368年-1644年)的桐城人。王贯之,字子一,号辛甫,生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环境中,他的一生与科举和文学创作紧密相连。在介绍王贯之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及其生平背景。 王贯之生活在清朝初期,而清朝是在明朝之后建立的。王贯之不仅是桐城人,而且还是道光壬午年的举人。这一身份标志着他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