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泰是清朝时期的诗人,以撰写《忠悯祠联》和《夜坐》等诗作著称。
陈炳泰生活在一个文学艺术极为兴盛的时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清代的文人士大夫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不仅注重诗文的创作,也对书法、绘画、金石等艺术门类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这种文化氛围为陈炳泰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创作环境。
陈炳泰是清朝时期的诗人,以撰写《忠悯祠联》和《夜坐》等诗作著称。
陈炳泰生活在一个文学艺术极为兴盛的时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清代的文人士大夫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不仅注重诗文的创作,也对书法、绘画、金石等艺术门类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这种文化氛围为陈炳泰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创作环境。
【注释】 忠悯祠:在杭州西湖孤山,是为纪念南宋忠臣文天祥而建的。文天祥抗元有功,被俘后不屈而死,为后人崇敬。 一死亦何常奇:死了并不奇怪。一死,指殉国而死。 诸君:指文天祥部下将士、门徒等。 浩劫同沦:遭受浩劫一起沦陷。 碧海惊涛:波涛汹涌的大海。 寥天惨雾:天空阴沉,云层厚重。 千秋均不朽业:万代都传扬着不朽的业绩。 异日英灵如在:英灵犹在。 愿常护帆樯风转
袁嘉谷(1872—1937年),云南石屏人。 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 1891年袁嘉谷离石屏至昆明就学于陈子潘、张竹轩,22岁入经正书院研习。 1903年6月,他应经济特科试,列二等七名,复试列一等一名,授编修。 1904年7月袁嘉谷赴日本考察学务、政务,著《东游日记》四卷。 1905年8月回国,他任国史馆协修,并在学部编译图书局专管教科书事。 1909年9月,他升任浙江提学使
陈伯陶(1855年-1930年)是清代的诗人,他以多才多艺著称,精通词翰书画,师从大学者陈澧。下面将具体介绍这位清代诗人: 1. 个人背景与学术成就 - 生平简介:陈伯陶,字子砺,号象华、九龙真逸,祖籍东莞中堂镇凤涌村。他是清朝官员,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 学术成就:陈伯陶多才多艺,精通词翰书画,他的学识和艺术造诣在当时享有盛誉。他曾师从大学者陈澧
释通复,字文可,嘉兴人。 号冬关老人,出生于清朝的诗人。他的作品以咏春草诗闻名,与同辈文人如曹溶齐名,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通复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带有晚唐诗人的韵味,但又有其个人的特色,如《春日松山》中“小磴容深坐,苔连醉客茵”的句子,便显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感受的深刻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