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闻,原名陈其名,清代诗人
陈其名,字予闻,是清代著名的诗人。
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安徽池州府青阳人,生于乾隆戊子年(1785年)。他是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与魏源齐名,被后世称为“一代文宗”。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局限于诗歌创作,他的诗作《天柱诗草》中也不乏佳作,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予闻,原名陈其名,清代诗人
陈其名,字予闻,是清代著名的诗人。
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安徽池州府青阳人,生于乾隆戊子年(1785年)。他是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与魏源齐名,被后世称为“一代文宗”。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局限于诗歌创作,他的诗作《天柱诗草》中也不乏佳作,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注释】 1.陈参戎:指陈尧咨,字舜俞。北宋初年人,曾担任过陈州的通判,因善谈兵事而出名。 2.须眉(fúméi):胡须和眉毛。这里泛指人的容貌。 3.金川:即金州,今陕西安康一带。 4.团花数箭瘢(bān):团花是古代的一种纹饰,用布或绢剪刻而成,多用于妇女衣裙。数箭瘢是指布片上绣有若干个像箭矢的图案,也叫做“团花”,因为布片上有斑点,所以称“瘢”。这里比喻战场上受伤。 5.赏析:
昌平道中 居庸山势碧崚嶒,二月春光暖未曾。 开到杏花寒食近,年年风雨十三陵。 注释 居庸:指居庸关,在今北京昌平县西北。 崚嶒(lěng rèn):高峻的样子。 二:数词。 开到:开到花开时节。 杏花:即杏花,一种花。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 十三陵:明十三陵,在今北京市昌平区东南。这里指明十三陵附近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是写春天游昌平的。首句写居庸山的形势,“碧崚嶒”三字用得极好,形容山色如黛
陈其名,字予闻,是清代著名的诗人。 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安徽池州府青阳人,生于乾隆戊子年(1785年)。他是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与魏源齐名,被后世称为“一代文宗”。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局限于诗歌创作,他的诗作《天柱诗草》中也不乏佳作,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增源(1833-1939),字泽东,道号达元子。 光绪十七年(1891)考取贡生,1926年组织成立天津中医同业公会,1927年出资创办天津市私立中国医学传习所。 1934年6月创办《国医正言》,是民国时期天津最早公开发行的中医报刊。 著有《伤寒国医课义》《方脉讲义》《瘟疫讲义》《医经生理卫生学》《伤寒析经》《女病阐经》《咽喉心经》等。 生卒年:?-
陈履端是清代诗人,字求夏,江苏宜兴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尤以词作见长,有《爨馀词》传世。 陈履端在文学上的成就颇为显著。他的诗词作品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尽管关于其具体诗文作品的具体内容,史书并没有详尽记载,但他的创作活动无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