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坚并非清代诗人,而是越州诸暨人。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学者,字适道,因学识渊博而受到胡瑗的赞赏,并从之学习,后以八行举得官。张铭坚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的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铭坚的诗词全集收录了一首名为《挽曾国荃联》的作品。该诗表达了对曾国荃的深切哀悼,赞扬其拯民于水火之中的英勇事迹,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其军事才能和忠诚的敬佩。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张铭坚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在明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而张铭坚多次应乡试不第。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追求学问。张铭坚曾以诗文受知于鄂尔泰,并被列入《南邦黎献集》,这表明他在文学上受到了当时文人的认可。尽管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张铭坚依然保持了儒家学者的精神风貌,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学。他不仅传授给学生们圣贤之道,还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认为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尧舜般的圣人。
张铭坚的生平和成就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和官员的双重身份。他不仅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官员。他在任期间,得到了“醇儒”的称号,这足以证明他在学术界的成就和社会贡献。张铭坚的诗词作品,如《挽曾国荃联》,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能,也体现了他对时事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张铭坚是一位跨越明清两代的杰出人物,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更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诗词作品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的读者,可以深入研究张铭坚及其作品,以便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的脉络和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