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曾扬是清末民国初的诗人,字小帆,同治七年进士。
张曾扬生于1842年,卒于1920年,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清末和民国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作为清朝晚期到民国时代的过渡人物,他的生平与这段历史紧密相关,因此其诗歌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历史痕迹。
张曾扬是清末民国初的诗人,字小帆,同治七年进士。
张曾扬生于1842年,卒于1920年,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清末和民国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作为清朝晚期到民国时代的过渡人物,他的生平与这段历史紧密相关,因此其诗歌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历史痕迹。
【注释】 缁埃(zī āi):尘土。 淑景:美好的景色。 灼灼(zhuó zhòu):鲜艳、明亮的样子。当路:正对着路或道。 依依:柔弱下垂的样子;柳条柔弱,故称。 榔(láng)鸣:击打榔头的声音。 残月:已落的月亮。 帘飏(yàng):飘飞。含:笼罩。 骖(cān):古时驾车用的马套在前面叫骖,后面叫驷。 【译文】 赵北口一带尘土飞扬,美丽的景色犹如江南。 灿烂耀眼的花朵正对着路
【注释】: 挽张之洞联:这是一副挽联,作者用“三不朽”和“百无能”来评价张之洞。 评议庸何伤(评议):评论或评定。 功德具存:功绩和德行都存在。 没世:死后。 允:确实。 堪:可以、能够。 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俱全而不朽的典范。 责望久弥厚:责任和期望越积越深。 忧劳莫赞:忧虑劳累却无人赞赏。 拂:违背,抵触。 公:指张之洞。 百无能:一百个不能做。 赏析: 这是一副挽联
张曾扬是清末民国初的诗人,字小帆,同治七年进士。 张曾扬生于1842年,卒于1920年,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清末和民国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作为清朝晚期到民国时代的过渡人物,他的生平与这段历史紧密相关,因此其诗歌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历史痕迹
张敏求是清代诗人。 张敏求,字燮臣,号勖园,生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其一生在官场和文学创作领域均有涉猎,尤以诗文见长。他不仅担任过地方官职,如江苏奉贤知县和甘肃漳县知县,还曾因目疾而告退,后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张敏求的生平与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除了《问花亭诗初集》8卷、《问花亭诗外集》2卷、《纪游诗草》2卷等诗集之外,他还有多首传世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素养
张延祚并非清代诗人,而是明朝末年的文人。以下是对张延祚的详细介绍: 1. 基本信息:张延祚,字岑人,是清朝康雍年间无锡人,生活在明朝末年,具体时间可能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2. 生平事迹:张延祚是一位隐于胶山的文人,他在年轻时就已经去世,因此没有留下太多的作品流传于世。 3. 艺术成就:尽管张延祚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养浩斋诗稿集》中保留下来的诗歌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张铭坚并非清代诗人,而是越州诸暨人。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学者,字适道,因学识渊博而受到胡瑗的赞赏,并从之学习,后以八行举得官。张铭坚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的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铭坚的诗词全集收录了一首名为《挽曾国荃联》的作品。该诗表达了对曾国荃的深切哀悼,赞扬其拯民于水火之中的英勇事迹,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其军事才能和忠诚的敬佩。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张铭坚的文学才华
张曾扬是清末民国初的诗人,字小帆,同治七年进士。 张曾扬生于1842年,卒于1920年,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清末和民国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作为清朝晚期到民国时代的过渡人物,他的生平与这段历史紧密相关,因此其诗歌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历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