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仁,原名顾惇,清代诗人
顾惇是清代的诗人。
顾惇,字子仁,生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是无锡人,出身书香门第,为廪生。他通过恩贡廷试成为进士,并被授予知县一职,但因种种原因并未接受此官职。
顾惇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民间有着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发生的大旱灾中,顾惇毅然捐出粟米,平籴作糜,以赈济饥民。他的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子仁,原名顾惇,清代诗人
顾惇是清代的诗人。
顾惇,字子仁,生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是无锡人,出身书香门第,为廪生。他通过恩贡廷试成为进士,并被授予知县一职,但因种种原因并未接受此官职。
顾惇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民间有着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发生的大旱灾中,顾惇毅然捐出粟米,平籴作糜,以赈济饥民。他的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诗句释义: 日日柴门闭好春,不知江上有迷津。 直须万斛舟横浦,待渡君看两岸人。 注释翻译: - 每日的柴门都关闭着,好春光中却不知道江面上正有迷津在等待。 - 必须等到装满万斛船的大船横渡过去,你才能看到,在江岸边的人们正等待着过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宁静与美丽,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渡口生活的期待和忧虑。诗中的“直须万斛舟横浦”一句
待渡二首 其二 何不中流架石梁,教人来往涉康庄。 丈夫欲补乾坤缺,薄暮朝朝自忖量。 注释:为什么不在河流的中央架设石桥,让人们能够安全地往来通行,就像康庄大道一样呢?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男人,如果想要弥补天地间的空缺,那么每天早晚都应该仔细考虑自己的行动和决策。 赏析: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顾惇所作《待渡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中通过对比和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交通便捷
顾惇是清代的诗人。 顾惇,字子仁,生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是无锡人,出身书香门第,为廪生。他通过恩贡廷试成为进士,并被授予知县一职,但因种种原因并未接受此官职。 顾惇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民间有着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发生的大旱灾中,顾惇毅然捐出粟米,平籴作糜,以赈济饥民
权量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多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位诗人及其作品特点: 1. 生平简介:权量,字子政,号有亭,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他出身于云南景东,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文人。尽管关于权量的详细生平资料不多,但通过其诗作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忧国忧民、富有爱国情怀的诗人。 2. 诗歌特色:权量的作品风格深沉而内敛
清代诗人顾湂,字兰崖,是金匮(今无锡)人,他是清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学习李商隐的诗风而著称。顾湂的生平事迹、诗作风格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构成了对这位清代诗人全面的了解。 从生平来看,顾湂出生于1785年,卒于1861年。他是顾翰堂的弟弟,也是生员,曾担任过宣城、昭文诸县的训导。顾湂一生虽未取得更高的官职,但他的诗歌才华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赞誉。他的作品风格雄劲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