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汶上人,字子贞,号超然。
幼嗜学,读书常达通宵。
始为镇江路学正,以阎复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转中书省右司掾,与元明善、张养浩号为“三俊”。
英宗时,累官翰林待制,升直学士。
至治三年,铁失在上都杀英宗,其党召两院学士北上,元用独不行。
铁失败,人皆称其有先见之明。
泰定帝时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
预修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奉旨纂集法令为《通制》,译《贞观政要》为蒙古文。
凡大制诰,多出其手。
卒谥文献。
有《超然集》。
生卒年:1268-1330
元汶上人,字子贞,号超然。
幼嗜学,读书常达通宵。
始为镇江路学正,以阎复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转中书省右司掾,与元明善、张养浩号为“三俊”。
英宗时,累官翰林待制,升直学士。
至治三年,铁失在上都杀英宗,其党召两院学士北上,元用独不行。
铁失败,人皆称其有先见之明。
泰定帝时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
预修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奉旨纂集法令为《通制》,译《贞观政要》为蒙古文。
凡大制诰,多出其手。
卒谥文献。
有《超然集》。
生卒年:1268-1330
【注释】 太白一去不复留:李白离开长安后,再也没有回来。 任城上有崔嵬楼:任城县(今山东济宁县)上有个崔嵬楼。 凫峄插天摩翠壁:凫山和峄山的山峰插入云霄,摩挲着青翠的山岩。 汶泗迢迢展空碧:汶水、泗水绵延千里,远远望去像一片碧绿的云朵。 争奇献秀百年态:争相展示自己的奇峰异石,竞相展现自己的秀丽风光,形成百态。 作意随人来几席:有意追随游客来到这小楼中设宴。 诸老高会秋云端
让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 1. 京都次马伯庸尚书 注释:京都,即京城,指北京。次,这里是路过或经过的意思。马伯庸尚书可能是指某位姓马的官员。 2. 柳簇金沟蘸碧波 译文:柳树环绕着金水河,河水清澈如同碧玉。 注释:金沟指的是金水河,这里用“柳簇”形容河岸两旁柳树茂密如簇。 3. 云深玉阙瞰重坡 译文:云雾缭绕在高耸的玉阙(古代帝王宫殿的美称)之上,俯瞰着层层叠叠的山坡。 注释
介春堂 光阴迅流矢,富贵等浮沤。昨日少年今白首,华构咫尺归荒丘。 注释:时间如箭一样迅速流逝,富贵如水中的泡沫一般短暂。曾经的少年如今已白发苍苍,华丽的建筑顷刻间便成了荒野。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人生无常、富贵如梦的诗。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富贵的虚幻。 人生贵适意,栖栖欲何求?肘印累累大如斗,不及介春堂上一杯酒。 注释: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追求,不必太过执着名利
【注释】 秋怀:诗人因感伤秋天而作的诗。“秋高”指秋季的天空高远、辽阔,“宛马肥”指马儿膘肥体壮。“哀笳一曲”是写塞下送别时笳声凄切。“南都”,即京城,这里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相念”,相互思念。“鸿”指大雁,古时用鸿雁传书。“征鸿”即征夫所乘飞鸿,这里代指远征之人。 【赏析】 首句以“秋高”二字总领全篇意境。秋天,是自然界万物成熟的季节。但此时正是诗人心情最沉重的时刻。“秋高”与“沙碛”相合
观光千里外,载笔五云边。 观光千里外,观:看;千里外:远离家乡的地方;载笔:带着笔;五云边:指京城的近郊或京城附近的地方。 计拙如工部,文雄愧谪仙。 计:计划,计谋;拙:不高明;工部:官署名;文雄:文才雄健;谪仙:古代传说中仙人名。 枕流思洗耳,怀禄敢垂涎。 枕流:枕着流水;思洗耳:想洗干净耳朵;怀禄:抱着俸禄;垂涎:涎唾欲滴,形容贪恋富贵。 疾目昏如雾,衰髯白胜绵。 疾目:眼睛有病;疾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时,需要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然后结合题目要求来作答。首先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结合题目中给出的“赏析”要求来进行概括。注意关键词的提示作用。 (1) 首联“京都次马伯庸尚书”:诗人在京城拜访马伯庸,马伯庸是当时的一位名士,他为诗人们提供了一个聚会的地方。 (2) 颔联“酒旗闲挂暮檐低”:夕阳下,酒店的招幌随风轻轻摇曳着,显得有些落寞;傍晚时分
【解析】 这是一首咏科举及第的七言律诗。全诗前四句描绘了考场上的盛况,后两句则描绘了及第后的得意情景。“丁卯”,指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贡院”,为科举考试之所。 第一句:“席庐清昼列千袍” 译文:在贡院的考场上,考生们穿着千层袍子,坐满了整个院子,十分壮观。 注释:此句中的“席庐”,“席”是坐的意思;“庐”,是屋子,这里泛指考试场所。“千层”形容袍子多,层层叠叠,十分华丽
注释: 沙鸟飞鸣晚未休,棹歌声在白蘋洲。 注释1:沙鸟,泛指水鸟或游鱼等水生生物。 注释2:白蘋洲,指水鸟在沙滩上筑巢的地方。 译文: 沙鸟在晚风中飞舞,没有停止的声音,船夫的歌声在宁静的白蘋洲回荡。 题诗每恨无佳句,欲剪横塘一片秋。 译文: 我常常遗憾不能写出好诗句,想要在横塘上斩断那一片秋天
杨宗瑞,字廷镇,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和官员,他的诗歌创作留存至今的只有《茂林》一诗。 杨宗瑞生于一个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名字琳,字宗瑞、廷镇。他的祖辈中有人曾担任过翰林修撰等官职,这使得他在年轻时就已经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官场经历。杨宗瑞的仕途颇为顺畅,他在仁宗延祐二年考中进士,并随后进入翰林院任职。 杨宗瑞不仅在官场上有着良好的声誉,其文学作品亦受到后世的推崇
黄元实是元代的诗人。 黄元实,字廷美,泰宁(今属福建)人,生于元朝时期,卒于战乱之中。他以少时勤奋学习、寡言少语的性格特点著称。黄元实则文采斐然,在天历年间的乡试中一举成名,虽然最终并未接受官职,却因此诗而闻名于世。 黄元实一生的经历颇为坎坷,文宗天历初中了乡试,并被授予郡文学,但未就任。他的诗歌才华也由此开始受到世人关注。然而,命运多舛,他在后来的兵乱中不幸丧生,其作品也随之散佚。尽管如此
元睢州柘城人,字济民,号秋冈。 幼以才器称。 世祖在潜邸,召备顾问,及即位,始建省部,使掌敷奏,事无巨细,悉就准绳。 历承务郎、同知高唐州事,治绩称最。 拜监察御史,劾阿合马不法,出知沁州。 累迁通议大夫、佥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 所至有惠政。 卒谥文肃。 有《秋冈集》。 生卒年
元汶上人,字子贞,号超然。 幼嗜学,读书常达通宵。 始为镇江路学正,以阎复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转中书省右司掾,与元明善、张养浩号为“三俊”。 英宗时,累官翰林待制,升直学士。 至治三年,铁失在上都杀英宗,其党召两院学士北上,元用独不行。 铁失败,人皆称其有先见之明。 泰定帝时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 预修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奉旨纂集法令为《通制》,译《贞观政要》为蒙古文。 凡大制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