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的问题中,没有提供李鹏翀的具体信息,因此我无法为您提供关于明代诗人李鹏翀的详细介绍。如果您能够提供他的详细信息,如出生日期、主要作品等,我会很高兴地帮您进行介绍。
李鹏翀
查阅内容
【注释】: 乙丑小春,伯兄出咏菊诗五首命和:乙丑年的春天,伯兄拿出了咏菊的五首诗让我作答。 时兄迁居南庄,偕坐别去:这时哥哥已经迁到了南庄,我跟他一起告别离去。 口占二首:即席吟诗两首。 旧业新营仅免霜,何如别墅敞华堂:以前经营的生意,现在新开了一家店铺,可以免除霜冻之苦了;可比起别墅宽敞华丽的厅堂来,还是逊色不少啊。 频年闹里身同寄,此日闲中色转芳:多年来在繁忙的都市里漂泊
【注释】 己酉孟秋:指农历己酉年秋季,即1649年(明崇祯六年)孟秋。 方昼寝:刚刚在睡觉。 忽:不久。 苍头:仆人或小厮。传:传递。邻人徐敬滨:邻居徐敬滨。速售西基:迅速卖掉西面的地基。余:我。素手辞:白手拒绝。 又:又。遣子促赴勉就成事:派儿子催促自己去勉县完成这件事。从兄少参喜祖业得还:堂兄李少参喜欢祖辈留下的产业得以归还(指土地和房产)。奖以诗,次韵志感:称赞并鼓励我写一首诗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弟兄双鬓渐如霜,惆怅天南各一堂。 - “弟兄”指伯兄和我。 - “双鬓如霜”形容兄弟二人都年事已高,头发开始变白。 - “惆怅天南各一堂”表达了离别的哀愁,因为两人因工作原因(迁居)分开了。 2. 共席恰还欣对菊,分飞空复想寻芳。 - “共席”意指共同用餐或聚会。 - “欣对菊”可能是指一起欣赏菊花,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美丽。 - “分飞”通常用来比喻离别
岁乙巳过造适园,修整思亭有感 偶阅台池旧,俄成岵屺哀。 遗踪无可问,手植宛新栽。 亭小存堂构,园荒半草莱。 伤心聊补葺,洒泪湿泉台。 注释与赏析: 1. 偶阅台池旧 - 偶然间浏览着台池的旧景。 - 乙巳: 古代干支纪年法中代表“乙”的年份,即1625年(明熹宗天启五年)。 - 台池: 指的是古代园林中的池塘,这里指代造适园中的池塘。 - 旧: 表明这是对过去的回顾。 2. 偶阅台池旧 -
丙辰仲春升儿释褐寄题志喜 注解: - 丙辰:指的是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丙辰年,即宋朝的宝元元年。 - 仲春:指春季的一半,即二月。 - 升儿:此处应是“儿子”的意思,作者称自己的儿子。 - 释褐:指解除官职、恢复平民生活。 - 寄题志喜:在题词中表达喜悦之情。 译文: 丙辰年春天,我的儿子刚刚结束了官场生涯,回归了平民生活,所以我为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喜悦之情。 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 1.
【注释】 夙羡凌云笔:夙,早。羡,羡慕。凌,凌驾。霄,天上,这里代指高官显贵。 凤毛宜彩耀:凤毛,凤凰的羽毛。彩耀,光彩耀目。 骏骨合名扬:骏,壮美。骨,指才气、品质。名扬,名声远扬。 高堂今始报,薄俗亦增光:高堂,高门大宅。今始,今天开始。报,报偿(恩德)。薄俗,庸俗的风气。增光,增加光彩。 伫撷秋香满,临歧举一觞:伫,伫望。撷,摘取,取得。秋香,秋天的香气。盈,充满。临歧,走到分岔的地方。举
己酉年秋天的晚上,有怀王实所,与时炅儿一同留在南雍 兀坐新秋思不禁,客无同调夜阴阴。 此行恨不偕余往,今夕还多忆子心。 天涯明月遥相对,眼底秋花不共簪。 欲慰远怀无别望,南楼早晚听鸿音。 注释: 1. 己酉年秋天的晚上,有怀王实所,与时炅儿一同留在南雍:己酉年(729)秋天的晚上,诗人与友人王实所和时炅儿一起留在南雍。 2. 兀坐新秋思不禁,客无同调夜阴阴:独自坐着,新秋时节,思绪纷乱难以抑制
弟兄双鬓渐如霜,惆怅天南各一堂。 共席恰还欣对菊,分飞空复想寻芳。 丛枝带月疑无色,细蕊经寒尚有香。 何似棣棠花靴匕,徘徊今夕岂能忘
午馀卧起睡初醒,惮暑科头谢送迎。 忽报西邻售旧业,勉从东乞赴新盟。 忆昔全基称壮丽,视今存室尽颓倾。 满怀往事抛流水,一任旁人更品评
兀坐新秋思不禁,客无同调夜阴阴。 此行恨不偕余往,今夕还多忆子心。 天涯明月遥相对,眼底秋花不共簪。 欲慰远怀无别望,南楼早晚听鸿音
相关推荐
李成宪是明代的诗人,字正甫、号零丁山人。李成宪生于明末的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时代,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曾是一位僧人和学者。 李成宪出生于1626年,逝世于1662年,他的一生经历了明朝的兴衰变迁,见证了社会的动荡与文化的繁荣。他的诗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历史背景。李成宪的诗风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李麟祥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 字字符圣,信宜人,生于1609年,卒于1690年。他是明代的贡生,曾在高要担任训导职务。他不仅有着扎实的学术背景,还积极参与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如《重修信宜县志》等作品的编纂,为保存地方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
沈懋德是明代的诗人。 字景文,号云门,出生于1894年的重庆巴县。他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学造诣的诗人,对后世有着广泛的影响。在诗作中,沈懋德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才情和志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变革。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受到广泛的赞誉,对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