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原名陶凯,明代诗人
明浙江临海人,字中立。
博学,工诗文。
元顺帝至正举人。
洪武初征修《元史》,授翰林应奉,洪武三年任礼部尚书。
酌定诸礼仪,定科举式。
四年,充首次会试主考官。
五年,请依唐宋会要记载时政。
后出为湖广参政,官至晋王府右相。
尝自号耐久道人,太祖闻而恶之,坐事杀之。
有《昭鉴录》。
生卒年:?-?
中立,原名陶凯,明代诗人
明浙江临海人,字中立。
博学,工诗文。
元顺帝至正举人。
洪武初征修《元史》,授翰林应奉,洪武三年任礼部尚书。
酌定诸礼仪,定科举式。
四年,充首次会试主考官。
五年,请依唐宋会要记载时政。
后出为湖广参政,官至晋王府右相。
尝自号耐久道人,太祖闻而恶之,坐事杀之。
有《昭鉴录》。
生卒年:?-?
【注释】 1. 君不见:你不曾见过…… 。 2. 鸣琴无赏音:比喻好的事物没有得到赏识,没有人欣赏。 3. 伯牙绝弦:伯牙弹琴,钟子期听后大加赞赏。后来,伯牙得知钟子期已死,悲痛欲绝,摔断了琴。 4. 斫(zhuó)琴:砍制乐器。 5. 焦琴:烧坏的琴。 6. 大江:长江。 7. 南多好山:南边山很多。 8. 孤桐:指桐木制作的琴。 9. 斫(zhuó):削、刮。 10. 武林:杭州的别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题为《赠孝子戴仲英》。诗中通过描写戴仲英在艰难环境中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戴仲英的同情和敬意,以及对他孝顺品质的赞扬。 首两句“忆昨干戈起,白日风尘昏”回忆了战争时期的艰苦环境,白日风尘昏暗。这里用“干戈起”表示战乱开始,“白日风尘”则形容战争带来的混乱景象。 第三句“子家浠水上,少小失双亲”描述了戴仲英的家庭背景。他出生于浠水边,从小就失去了双亲
注释:白盐山下水流湍急,白帝城边红叶飘落稀疏。唱着竹枝歌曲的人已经离去,山头月亮升起鹧鸪飞鸣。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和人情世态的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诗中以“竹枝词”为题,巧妙地融入了当地方言的音调,增加了诗歌的地方特色。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清新之感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长平戈头歌 - 描述了在长平地区,一位当地人发现了一件古老的武器,这件武器的铭文可以解读出其历史背景。这把武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尽管年代久远,但它依然闪耀着光芒。 - 译文: 长平乡民凿地得古戈,上面有文字记载,历经岁月磨砺而消失。 - 注释: 长平,地名;乡民,指发现者;凿地,挖掘土地;古戈,古老的剑或枪。 - 赏析: 此句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尊重
明浙江临海人,字中立。 博学,工诗文。 元顺帝至正举人。 洪武初征修《元史》,授翰林应奉,洪武三年任礼部尚书。 酌定诸礼仪,定科举式。 四年,充首次会试主考官。 五年,请依唐宋会要记载时政。 后出为湖广参政,官至晋王府右相。 尝自号耐久道人,太祖闻而恶之,坐事杀之。 有《昭鉴录》。 生卒年:?-
区大枢,字用环,一字元宰。 高明人。 益长子。 明神宗万历元年(一五七三)举人。 谒选得郡丞,不就。 晚年令安远,转岳州通判。 数月卒于官。 有《振雅堂》、《廉江》、《岳阳》稿。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九七、清光绪《高明县志》卷一三有传。 生卒年:?-
袁华,明代诗人,字子英,昆山(今属江苏)人。生于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后坐累逮系,死于京师。著有《耕学斋诗集》12卷,杨维桢选其诗84首编为《可传集》1卷。以下是关于他的介绍: 1. 基本信息: - 字号和籍贯:袁华,字子英,昆山(今属江苏)人。 - 生活年代:生于元季,逝世于洪武初年。 2. 文学成就: - 创作作品:《耕学斋诗集》12卷是其代表作品。 - 诗歌风格:袁华长于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