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鸣琴无赏音,伯牙绝弦仍破琴。
又不见斲琴无良工,焦琴终为爨下桐。
大江之南多好山,孤桐往往生其间。
武林城中百万家,斲琴施氏良足夸。
嗟哉施氏之外无复人,桐树枯死终为薪。
今人好尚与古异,人间雅琴多弃置。
雅琴苦少秦筝多,嗟哉施君将奈何。

【注释】

  1. 君不见:你不曾见过…… 。
  2. 鸣琴无赏音:比喻好的事物没有得到赏识,没有人欣赏。
  3. 伯牙绝弦:伯牙弹琴,钟子期听后大加赞赏。后来,伯牙得知钟子期已死,悲痛欲绝,摔断了琴。
  4. 斫(zhuó)琴:砍制乐器。
  5. 焦琴:烧坏的琴。
  6. 大江:长江。
  7. 南多好山:南边山很多。
  8. 孤桐:指桐木制作的琴。
  9. 斫(zhuó):削、刮。
  10. 武林:杭州的别名。
  11. 施氏:姓施的人家。
  12. 良足夸:实在值得夸赞。
  13. 嗟哉:叹息词。
  14. 施氏之外无复人:除了施氏,别人都没有后代了。
  15. 枯死:干枯而死。
  16. 雅琴:古琴。
  17. 秦筝(zhēn):一种弦乐器。
  18. 弃置:抛弃不用。
  19. 苦少:十分缺少。
  20. 施君:指施家子弟。
    【赏析】
    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当时诗人在长安任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贵而被贬官为抚州长史(今江西南城)。这首诗是他在被贬途中经过浙江一带时写的,表达了他对音乐和艺术的看法以及对现实社会风气的不满。全诗以咏叹古琴为媒介,抒发感慨,抨击时俗。
    首联“君不见鸣琴无赏音,伯牙绝弦仍破琴。”意思是说,人们没有赏识好的人或事物,就像伯牙不再弹奏一样。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春秋时期,俞伯牙善于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善于鉴赏。有一天,伯牙在登高山时弹琴,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又到低谷时弹琴,钟子期也赞叹道:“巍巍乎若嵩山!”两人相互知音,成为至交。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把心爱的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
    这一联的意思是,伯牙虽然有才能,但他弹的琴无人能够理解,最终还是因为无人赏识而被毁弃。这是对伯牙命运的感慨,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颔联“又不见斲琴无良工,焦琴终为爨下桐”,意思是说,又有谁能像鲁班那样巧手雕琢出好的琴呢?最后却只能被用作灶下柴草的燃料。这里的“焦琴”指的是烧坏的琴,而“爨下桐”则是古代用来做柴火的梧桐树。这一联进一步强调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缺乏赏识的问题。
    颈联“大江之南多好山,孤桐往往生其间。”意思是说,江南的大江边上有很多美丽的山,而那里生长着很多的桐树。这一联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同时,它也暗示了诗人自己的命运与这些桐树相似,都是孤独无依,被人遗忘。
    尾联“武林城中百万家,斲(zhuó)琴施氏良足夸。嗟哉施氏之外无复人,桐树枯死终为薪。”意思是说,繁华的武林城里有百万户人家,而施家子弟擅长制作琴,真是了不起啊!可惜施家已经没有子孙后代了,他们的桐木琴现在只能作为柴火来使用。这一联是对施家命运的哀叹,也是对世态炎凉的讽刺。它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失去后代、被人遗忘的家庭的同情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古琴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对音乐的执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它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