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勤,原名萧镃,明代诗人,卒于公元1464
萧镃,字孟勤,号尚约先生,是一位明朝的诗人。
萧镃是明江西泰和人,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卒于成化初年。他不仅是一个有学问的官员,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尚约居士集》中,这本书收录了他的多首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展示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厚造诣。
孟勤,原名萧镃,明代诗人,卒于公元1464
萧镃,字孟勤,号尚约先生,是一位明朝的诗人。
萧镃是明江西泰和人,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卒于成化初年。他不仅是一个有学问的官员,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尚约居士集》中,这本书收录了他的多首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展示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厚造诣。
【题解】 这是一首题咏九鹭图的七言律诗。九鹭,即鹭鸶。《尔雅》云:“鹳、鹭、鸨、鸬、䴔、鵶。”《说文》:“鹭,水鸟也,似凫。”《本草纲目》:“白鹭,出南海,食鱼虾。其羽色白,故名白鹭。”这首诗通过赞颂九鹭的优美姿态,来赞美林良画艺的高超。 【注释】 1. 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 2. 边景昭:明代宫廷画家。 3. 水墨: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之一。指用水墨作为主要颜料的国画。 4.
诗句释义 1 行爱溪中水,坐爱溪上山:行走时喜爱溪中的流水,静坐时喜欢溪边的山峦。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通过行走与坐卧的对比,突显了自然之美。 2. 富贵非所愿,悠然心自闲:追求财富并不是我的愿望,内心因此感到自在和宁静。 - “富贵”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名利、权力等世俗的追求,而诗人选择了“不取”,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3. 地偏轮鞅稀,蓬门昼常关:我的居所僻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共两首。第一首主要表达了诗人与世隔绝的心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首则描述了山中的美景和诗人与友人的高谈阔论。 身已与世违,超然景方寂。 嘉树敷层阴,芳苔间行迹。 飞淙如练悬,断厓若天辟。 亭亭山上云,齿齿溪中石。 注释:诗人已经与世俗生活断绝关系,超然物外,面对静谧的景象感到寂静。树上的嘉树覆盖着层层阴影,芳香的苔藓在小路上留下了行踪
青山何岧峣,下有嘉树林。 高亭昼闲敞,窗户含层阴。 前村夜来雨,石濑张素琴。 好鸟鸣檐间,始知春意深。 注释: 1. 青山何岧峣:形容青山高耸入云。 2. 下有嘉树林:山下有一片美丽的树林。 3. 高亭昼闲敞:高楼上白天很空旷。 4. 窗户含层阴:窗户里充满了层次分明的阴影。 5. 前村夜来雨:昨夜前村下了雨。 6. 石濑张素琴:石头上的水流发出清脆的声音,就像弹起了素琴。 7. 好鸟鸣檐间
萧镃,字孟勤,号尚约先生,是一位明朝的诗人。 萧镃是明江西泰和人,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卒于成化初年。他不仅是一个有学问的官员,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尚约居士集》中,这本书收录了他的多首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展示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厚造诣
明代诗人黎国衡,字方侯,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出生于顺德,并于明唐王隆武元年举人。 黎国衡的作品以七言律诗为主,代表作有《芦花丛里逢渔叟共酌》《度浈阳峡》和《观音岩》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还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 黎国衡在明朝时期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状况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发,而文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