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忠,原名罗献,明代诗人
罗献是明代的一位诗人,字子忠,顺德人。他的生平和作品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印记,尽管资料相对较少,但仍然可以从中窥见他在当时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明孝宗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举人,这标志着罗献的一生起步于科举考试的高门之中,显示了其在学术上的成就。他的作品虽不多见,但从现存的诗作来看,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如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这些主题在当时文人笔下较为常见。
子忠,原名罗献,明代诗人
罗献是明代的一位诗人,字子忠,顺德人。他的生平和作品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印记,尽管资料相对较少,但仍然可以从中窥见他在当时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明孝宗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举人,这标志着罗献的一生起步于科举考试的高门之中,显示了其在学术上的成就。他的作品虽不多见,但从现存的诗作来看,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如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这些主题在当时文人笔下较为常见。
这首诗是杜甫在谒张文献祠时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谒张文献祠 - "谒"是指拜见、拜访的意思。 - "张文献"指的是唐代文学家张九龄,他在唐玄宗时期担任宰相,以正直和有才能著称。 - 整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宰相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文字垂青史,瞻容起后思。 - "文字"指代的是张九龄的文学作品或政绩,"垂青"则表示得到赏识或重视。 - "瞻容"是指观看他的形象或面容
罗献是明代的一位诗人,字子忠,顺德人。他的生平和作品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印记,尽管资料相对较少,但仍然可以从中窥见他在当时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明孝宗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举人,这标志着罗献的一生起步于科举考试的高门之中,显示了其在学术上的成就。他的作品虽不多见,但从现存的诗作来看,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如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这些主题在当时文人笔下较为常见
严逾是明代诗人。 严逾,字子远,是高明(今属广东省)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于不详的年代。他是一位举人,曾官广西河池知州。严逾以其在文学上的成就而被后人所知,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风光与表达个人情感,展现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 严逾的诗风以清丽见长,他的诗作中常能见到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例如,在他的《仁寿山》一诗中,他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
顾进并非明代诗人,而是宋代诗人。顾进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活动主要发生在宋朝,因此他的诗歌也属于宋朝文学的一部分。顾进(1504年-?),字士廉,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是明朝初期的重要文学家之一。 从顾进的生平来看,他生活在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据资料显示,顾进在明朝建立后,曾担任过多个官职,如南京兵部员外郎、礼部右侍郎等。他的仕途虽然不算显赫,但在文学上却有显著的成就
顾梦圭是明代的诗人,字武祥,号雍里。他在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作品集,其诗作多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顾梦圭(1500—1558)的生平经历了由科举入仕到辞官归隐的过程。嘉靖二年,他考中进士,随后被任命为刑部主事。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最终因政治原因选择了辞职,并请求退休。尽管没有在官场上长期服务,但顾梦圭仍然致力于文学创作,留下了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