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宣,原名王庭诏,清代诗人
王庭诏,字子宣,号遁庵,是清代四川夹江县人,被尊为“清代四川三大才子”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入仕到离任归隐的起伏变化,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王庭诏在康熙五年(1666)年考取举人,之后在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并被授予三甲第115名的官职。然而,他并未在仕途上走得太远,而是选择辞官回乡。王庭诏的官场生涯虽然短暂,但他的作品却流传下来,成为后人研究清代文人的重要资料。
子宣,原名王庭诏,清代诗人
王庭诏,字子宣,号遁庵,是清代四川夹江县人,被尊为“清代四川三大才子”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入仕到离任归隐的起伏变化,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王庭诏在康熙五年(1666)年考取举人,之后在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并被授予三甲第115名的官职。然而,他并未在仕途上走得太远,而是选择辞官回乡。王庭诏的官场生涯虽然短暂,但他的作品却流传下来,成为后人研究清代文人的重要资料。
寄家书 以诗传情,思乡情更浓 1. 第一段:游子泪痕封 - 诗句释义:此句形容寄出的家书如同承载着游子泪水的信封一样,充满了深情和思念。 - 关键词注释:游子,指的是远在他乡的人。 2. 第二段:云山几万重 - 诗句释义:此句形容家书传递的距离之远,仿佛要跨越重重云山。 - 关键词注释:万重,形容距离之远。 3. 第三段:君到鹤洲江上望 - 诗句释义
王庭诏,字子宣,号遁庵,是清代四川夹江县人,被尊为“清代四川三大才子”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入仕到离任归隐的起伏变化,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王庭诏在康熙五年(1666)年考取举人,之后在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并被授予三甲第115名的官职。然而,他并未在仕途上走得太远,而是选择辞官回乡。王庭诏的官场生涯虽然短暂,但他的作品却流传下来,成为后人研究清代文人的重要资料
王士禛(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是清代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被誉为“一代诗宗”,与浙江朱彝尊齐名。他不仅是文政兼从的典范,还突破正统文坛和文人偏见,重视和高度评价小说、戏曲、民谣等文艺形式,被尊称为“渔洋山人”。 王士禛出生于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字子真,又名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王士禛在顺治十五年(1656年)中进士
王至淳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字璞山,居住在江宁的隐仙庵中。他是一位道士,不仅擅长绘画梅花,还撰写有《清凉山房诗概》。 王至淳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的艺术修养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他的诗作中常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如《散步平湖岸》中的“烟波浩渺中”和“月明天在水”,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他的诗歌也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王至淳的诗风清逸高远,善于捕捉自然界中微妙的变化
王授,字元予,号瀛洲,成化、正德年间人。 在清代诗人中,王授以其非凡的文学才华和短暂的一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的生平和作品虽不多见,但通过现存的几篇诗文,仍可窥见其文学成就及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