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诏,字子宣,号遁庵,是清代四川夹江县人,被尊为“清代四川三大才子”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入仕到离任归隐的起伏变化,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王庭诏在康熙五年(1666)年考取举人,之后在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并被授予三甲第115名的官职。然而,他并未在仕途上走得太远,而是选择辞官回乡。王庭诏的官场生涯虽然短暂,但他的作品却流传下来,成为后人研究清代文人的重要资料。
王庭诏,字子宣,号遁庵,是清代四川夹江县人,被尊为“清代四川三大才子”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入仕到离任归隐的起伏变化,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王庭诏在康熙五年(1666)年考取举人,之后在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并被授予三甲第115名的官职。然而,他并未在仕途上走得太远,而是选择辞官回乡。王庭诏的官场生涯虽然短暂,但他的作品却流传下来,成为后人研究清代文人的重要资料。
寄家书 以诗传情,思乡情更浓 1. 第一段:游子泪痕封 - 诗句释义:此句形容寄出的家书如同承载着游子泪水的信封一样,充满了深情和思念。 - 关键词注释:游子,指的是远在他乡的人。 2. 第二段:云山几万重 - 诗句释义:此句形容家书传递的距离之远,仿佛要跨越重重云山。 - 关键词注释:万重,形容距离之远。 3. 第三段:君到鹤洲江上望 - 诗句释义
王庭诏,字子宣,号遁庵,是清代四川夹江县人,被尊为“清代四川三大才子”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入仕到离任归隐的起伏变化,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王庭诏在康熙五年(1666)年考取举人,之后在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并被授予三甲第115名的官职。然而,他并未在仕途上走得太远,而是选择辞官回乡。王庭诏的官场生涯虽然短暂,但他的作品却流传下来,成为后人研究清代文人的重要资料
方象瑛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以下是对方象瑛的详细介绍: 1. 生平经历 - 早年生活:方象瑛生于明朝崇祯五年(1632年),卒年不详。他是浙江遂安人,字渭仁。他的天资颖异,自幼聪明过人,九岁即能文,十二岁学作诗歌小赋,十三岁时已能创作《远山净赋》,令当时人都为之惊叹。 - 仕途生涯:康熙六年(1667年)他中进士,随后在十六年(1667年)、十七年(1678年)分别通过考试被推荐为博学鸿词
王士禛(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是清代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被誉为“一代诗宗”,与浙江朱彝尊齐名。他不仅是文政兼从的典范,还突破正统文坛和文人偏见,重视和高度评价小说、戏曲、民谣等文艺形式,被尊称为“渔洋山人”。 王士禛出生于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字子真,又名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王士禛在顺治十五年(1656年)中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