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仪,授福建巡抚。
乾隆四十一年(1776)冬十月,因疾致仕。
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卒。
《海东纪胜》称其:「性方严,门绝私谒。
」「长于吏治,博学能诗。
」现存诗作俱见其主修之《续修台湾府志》,共二十四首,中有〈自题渡海图〉、〈台阳八景〉等作。
(江宝钗撰)
生卒年:?-1782),字宝冈,浙江诸暨人。
清乾隆2
余文仪
查阅内容
诗句释义及译文 白日去鼎鼎,青鬓换华颠。 - 白日:太阳,这里指时间流逝。 - 去鼎鼎:形容时间的迅速流逝,仿佛是一天天过去。 - 青鬓:黑色的头发,常用来形容人的年老或未老。 - 换华颠:形容头发由黑变白,暗示人因年龄增长而容颜改变。 政绩无可纪,素餐年复年。 - 政绩:指官员的政绩、功绩。 - 无纪可录:没有记录可以记载,说明政绩平凡。 - 素餐:不劳而食
【注释】 1. 朱幡:红色的布帛。 2. 东宁:指东宁县,今辽宁省锦州市。 3. 未至民先喜:还没有到,百姓就已经很高兴了。 4. 伏莽:草丛。 5. 吏黠(xiá):狡猾的官吏。 6. 荆蓁(zhēn):茂盛的荆棘。 7. 期月:一个月。 8. 水:指江流、河流。 9. 火:指山洪、洪水。 【赏析】 此诗描写作者在东宁任职时,百姓对官吏的不满和作者治理东宁的政绩。全诗语言平实,感情真挚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这是对考生的基本要求。 第一句:忆昔长安道,同时侍玉皇。 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唐代的都城。同时,这里指诗人与观察同一时代,在皇帝身边侍奉。 第二句:公方翔凤阁,予谬含鸡香。 公,指观察;方,正;翔凤阁,指御史台;予(余),我;谬,错误。 第三句:公才简帝心,捧檄来闽疆。 公,指观察;才,才能;简,了解;檄文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赏析”,然后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出诗句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最后结合全诗的主题思想进行概括总结。 本题要求逐句释义并赏析。首先翻译诗句,然后分析表现手法和情感。 ①三山领十郡,公政惟春暄:三座山统领十个郡,你的政治像春天温暖一样。 ②愧予持布鼓,安敢拟雷门:惭愧我拿着鼓槌,怎敢比肩雷门。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村社久巡历,风土公素谙。 —— 长久以来,我巡视乡村,对当地的风俗人情非常熟悉。 2. 立马迎前驺,呼声乐且湛。 —— 我骑马迎接前面的仪仗队,他们的歌声欢快而深远。 3. 公治推至诚,风雨皆和甘。 —— 你治理地方以真诚之心,使得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幸福。 4. 予惟谨受教,举一思反三。 —— 我恭敬地接受你的教诲,从一件事情想到其他三件事情。 5. 独搔旧头颅,顾影殊自惭
【解析】 此诗前四句为第一段,“戟门西上耸澄台,扶醉登临亦壮哉”是说登上了台阳的澄台,在台上饮酒作乐,也是十分豪迈的。“片片贾帆破浪出,腾腾阵马御风来”是说海上的船帆像飞鸟一样地破浪而去,战马在狂风中奔驰而来,表现了诗人对海上风光的喜爱之情。后四句为第二段,“守身时懔冰渊念,拯世深惭舟楫才”是说在海上行走的时候,常常想起水潭里的寒鱼,深感惭愧自己没有治理水潭的能力;“但使汪洋归大度
【注释】 端阳: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篱菊:即菊花。清节:指菊花的清高品格。世久知:世人皆知其清高。东篱:指菊花生长的地方。五月:指农历五月初。《南史·隐逸传》载陶渊明“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独标奇:独自显露出其不同寻常的风采。非关:与……无关。傲骨:指菊花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因人热:由于人们的喜爱而变热。炎凉:比喻世态人情的变化。总不移:始终不变。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端午节前一日所作
【译文】 我握住他的手,心中无限深情,但想说的话却难以启齿。 至人退隐之后又出来做官,我的法度柔弱却能刚健。 保存道术本来就是保存拙朴,不卑贱也不傲慢。 波澜不惊的古井,兰蕙失去芬芳, 飞渡过大海,身临高山峻岭。 愿言崇尚美德,特达才能看圭璋。 【注释】 送干静专司马谢病归江右:这首诗是作者为一位名叫干静专的司马写的,这位司马因故辞去职务回到了家乡,作者对此表示敬意和祝福。 执手意无极
注释:我与松山的观察使告别,只允许我居住三年。 这三年,政治大成,青草生在牢狱里。 我受任接替他,到时间一到就卸任,这是朝廷规定的。 我竭蹶步后尘,只有鲁直公独自赞许。 不要吝惜天潢贵种,说我是长马齿的人。 他告我旧时的政教,勉励我敦厚古代处世之道。 译文:我在松山与观察使告别,只允许我居住三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监狱里的犯人都得到了释放。我受任接替他,到时间一到就卸任
【解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作者通过写自己与观察使的交往和相处,表达了对观察使的眷恋之情。全诗四联,首联交代送别的缘由,颔联写诗人在政事堂中尽职尽责,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尾联写友人回朝后,诗人寄语友人,希望他继续为朝廷效力,为国家建功立业。 【答案】 ①留别松山(或“送别松山”观察使)②观察使(或“公”)③三年(或“一秩”)④政事堂(或“政事堂中”)
相关推荐
李调元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以及藏书家。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四川绵州罗江(今德阳市罗江区)人。他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和戏曲领域,还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尊称为“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 李调元生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卒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他的一生充满了文学与艺术的追求,其作品涵盖了诗歌、戏曲理论等多个方面。在文学领域
清广东南海人,字子襄,号稚圭。 道光二十七年进士。 官襄陵知县。 曾解决县民争水溉田陈案,推行水田近万亩,有惠政。 后隐居九江乡,学者称九江先生。 其学宗郑玄、朱熹,以修行为本,以经、史、掌故、性理、词章五学为读书之实,从学者甚众,康有为亦其弟子。 有《朱氏传芳集》、《大雅堂诗集》、《燔馀集》、《橐中集》。 生卒年:
余文仪,授福建巡抚。 乾隆四十一年(1776)冬十月,因疾致仕。 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卒。 《海东纪胜》称其:「性方严,门绝私谒。 」「长于吏治,博学能诗。 」现存诗作俱见其主修之《续修台湾府志》,共二十四首,中有〈自题渡海图〉、〈台阳八景〉等作。 (江宝钗撰) 生卒年:?-1782),字宝冈,浙江诸暨人。
清江苏吴县人,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恪斋。 同治七年进士。 授编修,以请裁减“大婚”经费,直声震朝中。 光绪十一年,以左副都御史赴吉林,与俄使勘界,争回被侵之珲春黑顶子地。 后为湖南巡抚,甲午战争中,自请率湘军出山海关拒敌,旋以兵败革职。 善篆籀,亦能画,精金石、文字等学,收藏书画、古铜器甚富。 有《恪斋诗文集》、《恪斋集古录》、《古籀补》、《权衡度量考》等。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