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幡出东宁,未至民先喜。
东宁本荒服,伏莽多虎兕。
吏黠营奸私,荆蓁欺兰芷。
下车公毅然,为水不如火。
期月风肃清,千里歌乐只。

【注释】

  1. 朱幡:红色的布帛。
  2. 东宁:指东宁县,今辽宁省锦州市。
  3. 未至民先喜:还没有到,百姓就已经很高兴了。
  4. 伏莽:草丛。
  5. 吏黠(xiá):狡猾的官吏。
  6. 荆蓁(zhēn):茂盛的荆棘。
  7. 期月:一个月。
  8. 水:指江流、河流。
  9. 火:指山洪、洪水。
    【赏析】
    此诗描写作者在东宁任职时,百姓对官吏的不满和作者治理东宁的政绩。全诗语言平实,感情真挚,表现了作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风貌。
    首句“朱幡出东宁”,写东宁县城的景象。这里用“朱幡”一词来写县衙门前挂着红色横幅,表明朝廷对东宁的关注和重视。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气。
    次句“未至民先喜”,写作者来到东宁后,百姓们非常开心。这是因为作者的到来意味着朝廷对东宁的重视和关怀。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民众对官员的态度,认为官员的到来能够带来福祉和改变。这种情感在当时是很普遍的,因为官员是民众的依靠和希望,他们的出现往往能够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三句“东宁本荒服,伏莽多虎兕”,写东宁地区原本荒凉,有很多杂草和野兽。这两句描绘了东宁的自然景象和地理环境,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定因素的存在。这种自然环境对于治理来说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才能才能治理好。
    第四句“吏黠营奸私,荆蓁欺兰芷”,批评了当地官吏们的腐败和无能。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而不顾老百姓的利益和安危。这种官吏的腐败行为不仅破坏了社会公正,还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第五句“下车公毅然,为水不如火”,表达了作者在治理东宁时的坚定决心和勇气。他认为,与其让水泛滥成灾,不如用大火来消除隐患。这是一种非常积极和有力的治理方式,能够迅速解决问题并且不留后患。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对公共利益的执着追求。
    第六句“期月风肃清,千里歌乐只”,描绘了作者治理东宁成功后的景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治理,东宁地区的风声已经肃清,百姓的生活也恢复了正常。这两句展现了作者治理工作的成功和效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百姓生活改善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写东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以及作者的治理过程,展现了作者的治国理念和方法。他以身作则,勤政爱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治理好了这片土地。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