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观,原名李望洋,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829,卒于公元1901)字子观,号静斋,清噶玛兰厅头围
诗人李望洋,字子观,号静斋,是清代的一位诗人。
李望洋生于清噶玛兰厅头围堡(今宜兰头城镇),自幼跟随祖母郑氏读书,由于家境衰落几乎放弃了学业。十六岁时,他负笈于堂叔家继续就学,并先后师从朱品三和俞昭文。在师从名师的熏陶下,李望洋的文学修养逐渐提升,二十岁时开始以教学为生。
子观,原名李望洋,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829,卒于公元1901)字子观,号静斋,清噶玛兰厅头围
诗人李望洋,字子观,号静斋,是清代的一位诗人。
李望洋生于清噶玛兰厅头围堡(今宜兰头城镇),自幼跟随祖母郑氏读书,由于家境衰落几乎放弃了学业。十六岁时,他负笈于堂叔家继续就学,并先后师从朱品三和俞昭文。在师从名师的熏陶下,李望洋的文学修养逐渐提升,二十岁时开始以教学为生。
【注释】 省邸:官署的内宅。思家:思念家乡。 极目天涯:极目远望,意思是眼望天边。 谁教:谁使得。塞雁:指边塞的使者。传书:传送书信。 乡心日逐河流远:家乡的思绪随着流水一天天的远去。 宦迹时随柳影疏:仕途的足迹随着柳树的影子越来越稀疏。 瓦鹊:屋檐下的喜鹊,传说是吉祥的象征。语汝:告诉你。 野花艳:野花虽美但无人欣赏。芳予:芬芳属于我。 鹓班:鹓鸟的行列,指朝廷官员的行列。闲无事:没有事做。
诗句解读与赏析: 1. 海外音书断几年,南天又报起烽烟。 - 关键词:“海外”、“音书断”、“南天”、“烽烟” - 注释:这里的“海外”可能指的是远方或国外。"音书"是指书信。"断"表示中断或失去联系。"南天"可能是指南方的天空或象征南方。"烽烟"是古代边防上的烽火,用来传递敌情的信号。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在远方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但突然又收到了关于闽地马尾的警报。 - 赏析:通过这种对比
【注释】 1.解组:指脱下官帽,卸下官印。2.宜兰城:宜兰县的县城,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3.知己:知心朋友。4.幸有:庆幸自己还有。5.朋辈:同辈人。6.面:见面的意思。7.补读:阅读。8.沧桑:世事变迁,社会动荡。 9.迭乘除:轮流交替。 译文: 我刚刚脱下官帽,归来的时间不过一瞬,在宜兰的南边租了一座房子。我经常邀明月共饮,庆幸清风不弃我。同辈人喜逢今日,闲暇之余读书。世事如海茫茫难以识破
庆飨老典 召伯循行属我公,优优布政到台中。 依然飨老施恩典,又设华筵醉老翁。 黄发共沾新雨露,白头如坐旧春风。 将军节钺遥临处,夹道欢呼万岁同。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古代的场景,展现了一位君主对老人的关怀和尊重。诗人以召伯(周朝的一位贤臣)为例,赞美了君主对老年官员的关心和照顾。首句“召伯循行属我公,优优布政到台中”描绘了召伯在执行公务时,对老年人的关怀和照顾。第二句“依然飨老施恩典
海外音书断几年,南天又报起烽烟。 彼苍偏抑英雄志,吾道难期遇合缘。 北斗七星光渐动,东瀛一岛势孤悬。 自来中外皆遵约,何意西人启衅先
诗人李望洋,字子观,号静斋,是清代的一位诗人。 李望洋生于清噶玛兰厅头围堡(今宜兰头城镇),自幼跟随祖母郑氏读书,由于家境衰落几乎放弃了学业。十六岁时,他负笈于堂叔家继续就学,并先后师从朱品三和俞昭文。在师从名师的熏陶下,李望洋的文学修养逐渐提升,二十岁时开始以教学为生
清奉天义州人,字子和。 道光二十五年进士,由编修改御史,转给事中。 同治间,累擢河南巡抚。 增募毅军、嵩武军各万余人,以攻捻军。 擢闽浙总督,署福州将军。 光绪间调河东河道总督,兼任河南巡抚。 以河决,发军台效力,未几释归。 宣统初,开复原官。 生卒年:
李元沪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字书源,号舒园,又号鹤坪,密县人。他是乾隆戊子举人,历任靖州知州等职。李元沪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都反映了清代晚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李元沪生活在一个文风鼎盛的时代,他的诗歌作品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文人心态。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壮阔之作,也有细腻温婉之篇。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而且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于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