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吾庐

解组归来瞬岁馀,宜兰城北寄吾庐。
时邀明月为知己,幸有清风不弃余。
朋辈喜逢今日面,闲中补读少年书。
茫茫世局谁能识,人事沧桑迭乘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吾庐》是晚清诗人李望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归隐生活和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李望洋的生平、诗作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诗人生平背景
  • 李望洋字子观,号静斋,生于清朝噶玛兰厅头围堡(今宜兰)。其家族原为书香世家,但因家道中落导致李望洋几乎放弃学业。
  • 十六岁时,他跟随堂叔读书,并先后师从朱品三与俞昭文,二十岁开始设馆教授儿童。20岁时,李望洋考中秀才,九年后考取举人,并与杨士芳共同倡议修建仰山书院及五夫子祠。
  • 同治十年(1871年),李望洋以大挑一等的身份被甘肃试用知县录用,历任渭源、河州、狄道等职,期间颇有政绩,深受左宗棠赏识,最终官至知州。
  1. 作品风格特点
  • 李望洋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善于运用自然景观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在《寄吾庐》中,他描绘了宜兰城北的宜兰城北寄吾庐。时邀明月为知己,幸有清风不弃余。朋辈喜逢今日面,閒中补读少年书。茫茫世局谁能识,人事沧桑迭乘除。。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既有文人骚客的才情,又不失田园牧歌的宁静。
  • 在《寄吾庐》中,李望洋通过对宜兰城北寄吾庐的描述,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与大自然的景象融为一体。他邀请明月作为自己的知己,享受清风的陪伴,与朋友们共度时光。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
  • 在《寄吾庐》中,诗人还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他感叹茫茫世局谁能识,人事沧桑迭乘除。这种感慨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和对人生无常的理解。
  1. 文学地位影响
  • 李望洋的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晚清时期文人的精神风貌,也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尤其是他的《寄吾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 在当代,李望洋的诗歌仍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寄吾庐》中的许多诗句被广泛引用,成为研究清代文化和诗歌发展的重要资料。此外,李望洋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清代文人生活和文化背景的窗口。

李望洋的《寄吾庐》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反映晚清社会风貌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