闇公,原名倪灿,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626,卒于公元1687
清代诗人倪灿,字闇公,号雁园,江苏省江宁府上元县人。他是一位杰出的史志目录学家和诗人。
康熙六年(1667年),倪灿中举人;康熙十七年(1679年),他被召试博学鸿儒,名列一等二名,官授翰林院检讨,卒年六十二岁。他在任职期间,参与了《明史》的编纂工作,并撰写了《明史艺文志·序》,与姜宸英共同完成了《刑法志·序》,两篇序文被广泛传颂,成为佳作。
闇公,原名倪灿,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626,卒于公元1687
清代诗人倪灿,字闇公,号雁园,江苏省江宁府上元县人。他是一位杰出的史志目录学家和诗人。
康熙六年(1667年),倪灿中举人;康熙十七年(1679年),他被召试博学鸿儒,名列一等二名,官授翰林院检讨,卒年六十二岁。他在任职期间,参与了《明史》的编纂工作,并撰写了《明史艺文志·序》,与姜宸英共同完成了《刑法志·序》,两篇序文被广泛传颂,成为佳作。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译文、关键词注释、赏析”,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句中的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根据要求作答。 “飞霰纷纷集”意为:纷纷扬扬的雪片像柳絮一样纷纷聚集。“西风冷趁人”意为:凛冽的西风刺骨般地袭来,使人感到寒冷。“漫天云似玉”意为:天空中飘洒的大雪像白玉一样洁白晶莹。“皎洁应无匹”意为:如此洁白
烽火连连动九秋,赤眉闻说躏常州。 家山迢递长年别,骨肉分离几处愁。 竖子剖符游釜底,庸臣持节饮刀头。 牛衣空作忧时语,回首关河涕泗流。 注释: 1. 烽火连连动九秋,赤眉闻说躏常州。——描述战火连天,听到赤眉军入侵常州的传闻。烽火,指边境上传递军情用的烟火。九秋,泛指秋天。赤眉,古称绿林兵或强盗,此处指起义军。躏,蹂躏、侵犯。常州,地名,今属江苏。 2. 家山迢递长年别,骨肉分离几处愁
【注释】 谒云林公祠即题二首 其一:谒,拜访;云林公,指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题,题诗;即,就是。二首,这里指两首诗;一,第一。 【赏析】 “不是元朝也不是明”,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并不是元朝或明朝的人,而是唐朝人。元朝和明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而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所以诗人说自己不是元朝或明朝的人,而是唐朝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诗人在诗中强调这一点,可能是为了突出自己与元朝、明朝的隔阂
诗句释义: 1. 大雅曾传玄窍方: “大雅”指《诗经》中的《大雅》篇,是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玄窍”通常用来形容深奥难解的学问或境界。“方”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方法、技术或理念。整句诗的意思是说《诗经》中蕴含了深邃的玄妙之学,这是我们家族世代相传的珍贵遗产。 2. 吾家遗业有青囊: “青囊”是一种古代的医药书,也用来泛指医术或医道。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家医学传统的自豪和珍视
【注释】 1.内游惠山:即游览惠山。 2.试茶:品茶。 3.二泉茶:指惠山寺的泉水沏制的茶。 4.沁鼻香:清香扑鼻。 5.涧花:山涧中的花朵。 6.竹几藤床,清且雅:用竹子编织的桌子和藤做的床铺,既清爽又优雅。 7.果然:果真如此。 8.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 【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作者任苏州知府期间,是一首赞美惠山景色的小诗。 首句“春风同试二泉茶”,点明时令和地点。“春”字写出了春天的气息
注释:清高的孤介在世间没有同类,岂只是丹青的第一位。百尺的梧桐攀上去不容易,大名远播惊动千古。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通过赞美画家云林公的画笔,来赞颂他的高风亮节和崇高品格。首句“清高孤介世无俦”,是说画家云林公的品性高雅超群,不为世俗所染,是世上难有其匹的人物。第二句“岂独丹青第一流”,更是赞颂云林公的画艺高超,无与伦比。这两句一扬一抑,先声夺人
【注释】 同内赏中秋:与同乡人一起观赏中秋的月亮。 一轮明月照金盘:一轮明月,犹如明晃晃的金子,照亮了圆月,如同一个盘子。 今夕飞觞酒斗宽:今晚我们举杯共饮,酒杯和酒壶都显得宽阔。 为惜姮娥太清寂:我为嫦娥感到寂寞清冷。 姮娥:指嫦娥,传说中月中的美女。 太清寂:非常清静。 几人相对话团圞: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团圆的事。 团圞:团聚。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中秋之夜与同乡人一起赏月饮酒时所写
【解析】 “送乔文和文剑州”即《送乔中丞赴剑州》,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写景,第三句写情,第四句写情。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译文:渝州峡口与涪水相连万水,嘉陵江险峻与阆中山接。刺史刚刚开始他的任期,旧时语言与参军正好相合。橦布芋田征税很轻,青松白鹤在庭中鸣叫。他年更到远方去建功立业,应在文翁伯仲之间。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先写景
夏诒垣是清代诗人。 字薇卿,江阴人。他生于清同治二年,一生经历了多个官职的转变,包括中书通判、同知、知县等职,这些经历无疑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和诗歌题材。他的诗作《留别故城士民》充分展现了他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民生的关心。夏诒垣的诗歌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经历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面貌
唐孙华是明末清初的诗人、史学家和清朝官吏,字实君,别字东江,江苏太仓人,生于1634年,卒于1723年。他的诗作《东江诗钞》等流传至今,为后世所推崇。下面将详细介绍唐孙华的生平、文学成就及作品: 1. 生平简介:唐孙华出生于明思宗崇祯七年,即公元1634年。他一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化,最终在清朝雍正元年去世,享年九十岁。唐孙华的仕途经历丰富,早年曾入慎交社并有文名,深受徐乾学赏识
夏瑚,字宝成,浙江仁和人。 监生。 清乾隆廿三年(1758)由闽县知县调任台湾知县。 廉能勤敏,善治狱,受民词不定期,不限格式。 有所鞫,集两造于庭立剖之,民环观者如堵也。 凡所听断,旁及者不问。 故在任三年无积案,亦无冤狱。 初,台地俗好游荡,中土人来者,客死甚夥,寓槥于南北厉坛。 其眷属有音耗不闻者,因以运致为难。 乾隆二十四年(1759)夏瑚饬禁台民停柩,并清理旧时寓槥及瓦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