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宪,清嘉庆八年至十年间(1803~1805)任澎湖海防通判。
〖编者按:蒋镛《澎湖续编》〈官师〉记:「陈廷宪:嘉庆八年(1803)九月初七日到任,十年六月十五日卸事。
」林豪《澎湖厅志》〈职官〉记:「陈廷宪,八年七月任,以能诗称。
」〗(许俊雅撰)
生卒年:?-?
陈廷宪
查阅内容
一束生刍未肯烧,只缘黄犊腹犹枵。 更从牛后传薪火,曝向斜阳胜采樵。 诗句解析与注释 1. 一束生刍未肯烧: - “一束”指的是捆扎在一起的干草,象征着勤劳和准备。 - “生刍”则指尚未燃烧的柴草,这里可能暗示一种准备就绪但还未行动的状态。 - “未肯烧”表达了某种犹豫或迟疑的态度。 - 这句话整体表达了一种虽然准备妥当但却犹豫不决的情绪。 2. 只缘黄犊腹犹枵: - “黄犊”代指牛
澎湖杂咏: 这首诗描绘了澎湖的景色和历史。首先,诗人通过“钲鼓喧哗闹九衢”来描述澎湖的繁华。接着,“一条草簟当氍毹”则形象地描绘出澎湖的自然风光。最后,“舳舻亦到江南地,曾听钧天广乐无”则反映了澎湖的历史和文化。 译文: 在锣鼓声中,喧闹地在大街上行走, 我坐在一张草席上,就像坐在绒毯上。 船只也来到了江南地区, 曾经听过天上演奏的音乐,但没有听到过这里的音乐。 注释: 1.
澎湖杂咏 海阔常多拔木风,工师故作小房栊。 自家门户低头惯,行到高堂尚曲躬。 注释: 1. 海阔常多拔木风:《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我马维骐”,其中“骐”是一种骏马。这里用“拔木”来比喻海上的狂风大浪。 2. 工师:指建筑师。 3. 故作:特意制作。 4. 小房栊:小屋的门框,形容规模较小。 5. 低头惯:习惯了低着头。 6. 高堂:指高大华丽的房屋。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澎湖游览时所写
澎湖杂咏 《澎湖杂咏》是明代诗人杨慎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澎湖的自然风光,颔联表达了诗人对渔业和农业丰收的期望,颈联则抒发了诗人对当地民众生活状况的关切,尾联则寄托了诗人对当地民众的美好祝愿。整首诗意境高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佳作。 译文: 拾遗全赖大海的波涛,捕鱼耕田的收入又能有多少? 只希望丰收年头生意兴隆
注释: 鸡林——即今台湾省台南市,古称鸡笼,因有鸡鸣之声而得名。 香山句——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有“六王毕,四海一”之语,这里借指台湾。 沧海——指大海。子建——指曹操,字孟德,曾作《短歌行》有“青青杨柳枝,何须生别离”句。 锦囊——古代用丝织成的口袋,用来装诗书文稿。 赏析: 这首《澎湖杂咏》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台湾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诗人以杜甫和曹操两位历史人物作为引子
【解析】 此诗是一首咏景之作,写诗人在澎湖群岛的游历。 首句“岛屿平铺几点沙”,描绘出一幅广阔的海面上散布着几个小岛的画面,这是作者对眼前景象的感受,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句“人从鳌背立生涯”中的“鳌背”指的是海中巨大无比、形状奇特的大鲸鱼。古人认为,大鲸鱼背负日月,因此又称为“负日”。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人们就在这巨大的鲸鱼背上生活,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译文】 裙子布帛一生既富裕,反而嫌罗绮太轻飘。 桑麻机杼多事情,自有鲛人会织绡。 【注释】 裙布:指女子所穿裙子。裙布终身:一辈子穿着裙子。 翻嫌罗绮太轻飘:反而觉得罗衣、绮罗太轻飘飘的。 桑麻机杼:用桑麻和棉作的机杼(织布用具),这里泛指纺车。 鲛人:传说中生活在南海的人,能织网。这里比喻善于织绡的鲛人。 【赏析】 《澎湖杂咏》是一首写澎湖风光的诗。诗人通过描写澎湖岛上的自然环境和物产
近水生涯海当田, 吐馀螺壳尚论钱。 烧成不独涂墙好, 还与舟人补漏船。 赏析 诗句释义与分析 - 近水生涯海当田:描述了诗人在靠近水域的环境中从事生活工作的情景。这里的“田”可能指的是农田或是其他与水域相关的生计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适应与热爱。 - 吐馀螺壳尚论钱:意指通过出售自己收集的贝壳或类似物品来获得收入。这反映了诗人利用当地资源谋生的智慧和努力
终古无人见郁葱,不材榕树亦惊风。 只除铁网中间觅,倒有珊瑚七尺红。 注释翻译: 1. 终古无人见郁葱:自古以来没有人见到过郁郁葱葱的景象。 2. 不材榕树亦惊风:这棵不被看重的榕树也能引起狂风。 3. 只除铁网中间觅:只有在铁丝网的中心才能找到。 4. 倒有珊瑚七尺红:倒挂的珊瑚(可能是某种海中生物)长达七尺且呈红色。 赏析: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澎湖的自然之美
诗句原文: 待雨凭天插地瓜,不知秧稻可开花。 若非戍米源源济,万灶几无粒食家。 注释解释: 1. “待雨凭天插地瓜”:形容在没有及时雨水灌溉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天空中的雨水来浇灌地面种植的地瓜。 2. “不知秧稻可开花”:由于缺水,无法正常播种和生长,因此不知道稻田是否能够按时开花。 3. “若非戍米源源济”:如果不是因为持续不断的供应军粮(戍米),那么将无法满足这么多家庭的粮食需求。 4.
相关推荐
陈文藻是清代诗人。下面将详细介绍陈文藻的生平、贡献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生平经历:陈文藻,字愚泉,出生于清朝嘉庆年间,祖籍海宁。他出身于一个家贫的家庭,自幼失去了父亲。由于家境困难,少年时期的陈文藻流寓至乍浦镇,并在南门外居住。尽管生活艰辛,陈文藻依然坚持学习,并凭借自身的聪慧和努力,在二十岁左右便开始工诗五七言,其诗作清新刻露,给人以青松白石的感觉。 2. 文学成就
庄焘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 1. 基本信息 - 姓名:庄焘,字磐山。 - 籍贯:奉贤人。 - 职业:曾为娄县训导。 2. 文学作品 - 诗集:庄焘有一部名为《剪水山房集》的诗集。 - 代表作:在《剪水山房集》中收录了多篇诗文,例如《卖花声·送春》等。 3. 艺术特点 - 诗歌主题:庄焘的诗歌涉及自然景观、季节变迁和生活情感等主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