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绿,原名陈树蓝,清代诗人
陈树蓝,字春绿,号植柳,清淡水大龙峒人。
少从族叔陈维英学,喜谈宋儒理学;维英任闽县教谕,树蓝随行受教,数年后学乃大进。
同治十二年(1873)中举,任广东兴宁教谕。
光绪十六年(1890)归故里,编采宋儒言行为《传心录》,未竟而卒。
著有《望海阁诗文集》,已佚。
王国璠评其诗具有王孟风味;另有论者认为其诗近于宋人,稍嫌晦涩。
生卒年:?-?
春绿,原名陈树蓝,清代诗人
陈树蓝,字春绿,号植柳,清淡水大龙峒人。
少从族叔陈维英学,喜谈宋儒理学;维英任闽县教谕,树蓝随行受教,数年后学乃大进。
同治十二年(1873)中举,任广东兴宁教谕。
光绪十六年(1890)归故里,编采宋儒言行为《传心录》,未竟而卒。
著有《望海阁诗文集》,已佚。
王国璠评其诗具有王孟风味;另有论者认为其诗近于宋人,稍嫌晦涩。
生卒年:?-?
【注释】 山行:在山间小路上行走。苍苔:深草上的苔藓。钟声:寺中的钟声。出林罅:从树林里传出。 【赏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山林画卷。 第一句“晓雾湿人衣”,描绘了清晨的雾气湿润了衣服的情景,表现了山路的艰险和环境的恶劣。 第二句“策马长松下”,描写了诗人骑马穿行在松树茂密的长松下,展现了山间的宁静与幽深。 第三句“山深云更闲”,进一步表达了山势深远
新月 三五称佳夕,清辉自昔闻。 今看新月早,已觉夜光分。 无力穿疏幔,如钩隐暮云。 却疑墙角上,花影欲纷纷。 译文: 十五的月亮最为明亮,自古以来就有“月明星稀”的说法。今晚看到初升的新月,它早已把夜色照亮。 新月升起得如此之早,让人感到夜晚的光芒已经分割开来。 新月没有力量穿透稀疏的窗帘,如同钩子般隐藏在傍晚的天空中。 我怀疑那墙角上的花影子是不是也在晃动,仿佛是无数花朵的影子。 赏析:
次台湾道区天民邀陈迂谷山长程守山司马同游剑潭韵 此日舟休刻,当年剑不腾。 钟声停过客,笠影认归僧。 宝相胸成卐,金刚目有棱。 千潭同一月,悟澈道心澄。 注释:这首诗是描述诗人与友人在剑潭游玩的场景和感受。首联“此日舟休刻,当年剑不腾”写当日舟中休息,当年剑不鸣的情景。颔联“钟声停过客,笠影认归僧”描绘了游客们听到钟声停下脚步,而归途中的僧人则被笠影所辨认出的情景。颈联“宝相胸成卐
《山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言绝句。此诗描写了作者在山中骑马游览所见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游山玩水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诗句注释: - 晓雾湿人衣:早晨的薄雾使衣服湿润。 - 策马长松下:骑着马走在长满松树的大路上。 - 山深云更闲:由于山太深,云雾更显得悠闲自得。 - 地僻客殊暇:由于地处偏僻,游客特别闲暇。 - 回首望苍苔:回头望去,看到地上布满了青苔。 - 钟声出林罅:听到远处传来敲钟的声音
陈树蓝,字春绿,号植柳,清淡水大龙峒人。 少从族叔陈维英学,喜谈宋儒理学;维英任闽县教谕,树蓝随行受教,数年后学乃大进。 同治十二年(1873)中举,任广东兴宁教谕。 光绪十六年(1890)归故里,编采宋儒言行为《传心录》,未竟而卒。 著有《望海阁诗文集》,已佚。 王国璠评其诗具有王孟风味;另有论者认为其诗近于宋人,稍嫌晦涩。 生卒年:?-
陈养元是清代诗人,字正求,号鹿山,又号芷滨,武陵人。以下是对陈养元的详细介绍: 1. 生平简介 - 科举出身:陈养元在康熙癸酉年(1693年)考中举人,显示了他的文学素养和才华。 - 官职经历:他在清朝的官僚体系中担任了宁国知县,行取主事等职务,体现了他在地方治理和文职工作上的能力。 2. 文化贡献 - 创作作品:陈养元的《鹿山诗集》是他文学作品的代表
郭庆藩是清代诗人,他是一位致力于《庄子》研究的学者。以下是对郭庆藩的详细介绍: 1. 基本信息:郭庆藩原名刘立埙,字孟纯,号子瀞或岵瞻。他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享年五十三岁。 2. 文学成就:郭庆藩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反映在其对《庄子》的研究和注释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庄子集释》十卷、《庄子注释》一卷、《读庄子札记内外篇》不分卷等
陈寿祺是清代的文学家和儒学家。 字恭甫、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晚号隐屏山人,是清代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他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于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享年六十四岁。陈寿祺在嘉庆四年中进士,并在十四年充任会试同考官。尽管他的父母去世后,他未继续在官场中发展,而是选择了执教与著述的道路,主讲鳌峰、清源书院多年
关于清代诗人陈玉齐的基本信息,以下是详细的介绍: 1. 字号生平 - 字士衡:陈玉齐,字在之,江南常熟人。 - 邑诸生:他是邑中的诸生,即古代地方的秀才或学官。 - 生于卒年不详:关于他的生年死因,目前没有确切的记载。 - 诗学晚唐:他在诗歌创作上学习的是晚唐时期的风格。 - 《出关》有名:他以一首名为《出关》的作品闻名。 - 著有《情味集》:他的诗集名为《情味集》,现存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