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松,原名陈淑均,清代诗人
陈淑均,字友松,福建晋江人。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即选知县。
道光十年(1830)应聘入台,任噶玛兰(今宜兰)仰山书院山长,曾编纂《噶玛兰厅志》。
十四年(1834)内渡,十八年(1838)复来台主鹿港文开书院。
作品见于《噶玛兰厅志》、《噶玛兰志略》。
〖参考萨廉《噶玛兰厅志》。
编者按:柯培元《噶玛兰志略》作「陈洲均」,误。
〗(施懿琳撰)
生卒年:?-?
友松,原名陈淑均,清代诗人
陈淑均,字友松,福建晋江人。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即选知县。
道光十年(1830)应聘入台,任噶玛兰(今宜兰)仰山书院山长,曾编纂《噶玛兰厅志》。
十四年(1834)内渡,十八年(1838)复来台主鹿港文开书院。
作品见于《噶玛兰厅志》、《噶玛兰志略》。
〖参考萨廉《噶玛兰厅志》。
编者按:柯培元《噶玛兰志略》作「陈洲均」,误。
〗(施懿琳撰)
生卒年:?-?
兰阳八景 石磴盘旋暮色苍,引人烟景入岩疆。 轻如翠带拖岚起,细与晴丝挂嶂张。 几担归樵寻出径,半林栖鸟抹斜阳。 来朝拂袖登高顶,雅近炉头捧御香。 诗句释义 1. 石磴盘旋暮色苍:“石磴”指的是山间石上的台阶。“盘旋”描绘了石阶曲折蜿蜒的样子。“暮色苍”形容天色渐暗,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2. 引人烟景入岩疆:“引”字表示吸引之意,“烟景”即烟雾缭绕的景象。“岩疆”指山岩的边界
兰阳八景 无端海市涌楼台,车马衣冠景物该。 一水暗连诸噜啯,半空擎出小蓬莱。 仙家总在迷茫外,世境都从变幻来。 莫便风吹南北澳,留将图画太阳开。 注释: 1. 兰阳八景:指的是古代福建省漳州市的八处著名景点,分别是:兰陵山、南普陀寺、开元寺、天后宫、东门街、北门街、西门街、南门街。 2. 无端海市涌楼台:意指海市蜃楼的出现,如同楼台般的景象出现在海上。 3. 一水暗连诸噜啯
兰阳八景,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如下: 华清今已冷香肌,别有温泉沸四时。 十里蓝田融雪液,几家丹井吐烟丝。 地经秋雨真浮海,人悟春风此浴沂。 好景兰阳吟不尽,了应汤谷沁诗脾。 注释: 1. 华清:指华清池,位于中国陕西省临潼区骊山北麓。 2. 冷香肌:形容池水清澈如玉,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3. 别有温泉:指华清池内有其他温泉资源。 4. 沸四时:温泉四季不断,热气腾腾。 5.
兰阳八景,即指兰陵王(兰陵郡)的风光。 昂然势矗海门东,十丈朝暾射背红:昂然矗立的山势直插东海之门,朝阳初升,阳光照耀着山峦的后背,呈现出一片通红。 员峤戴星高出地,咸池浴水突浮空:员峤山上,星星高挂;咸水之滨,水波翻滚,仿佛突然跃出水面,悬浮于空中。 山冲泖鼻开灵穴,屿转鸡心驾晓篷:山峦间,水流冲击着鼻形的石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洞穴,岛屿之间,如同一只鸡头转动,引领船只驶向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兰阳八景 一湾三十里平沙,笑指雕题近水家。 雁起芦边秋涨阔,花疏蓼外夕阳斜。 溪光润带禾千顷,洞口流交树八叉。 盼到月眉围尽处,恍疑晚市聚鱼虾。 注释: 1. 兰阳八景:指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兰阳县(今属安徽省)风景的八幅画面或景象。 2. 一湾:一条弯弯曲曲的水域。 3. 三十里平沙:形容这片水域宽阔,长达三十里。 4. 雕题: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这里用来比喻靠近水源的地区。 5.
【注释】 兰阳:地名,即今安徽凤阳县。台阳:即山阳、寿阳(今安徽寿县)。百三弓势射潮准:形容海潮的气势十分壮观。“百三”为虚数。弓势:指水势如弓一样弯曲。射潮:比喻潮涌向岸边。 坚壁:指坚固的城墙。朝东去:指潮水从东方来。南关:指山阳城的南门。兀坐:指在高处坐着。 【赏析】 此诗描写了兰阳八景之一的天开岩户。 首句写兰阳之南有一座大山,名为台阳。台阳北面宽广,形势险要。次句写台阳背面有大海
这首诗描绘了兰阳八景之一的“港小能容舟入口”,描述了港小但能容纳大船的景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析和注释: 水流天外海孤悬,幸有恩波及福泉。 这句诗描述的是兰阳八景之一的“港小能容舟入口”。其中,“水流天外海孤悬”指的是大海中的景象,水流从天而降,显得非常壮观。而“港小能容舟入口”则是指港口虽然不大,但却能容纳船只进入,这是对港口设计精巧的一种赞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入我襟怀在此间,西峰不独一员山。 注释:我的胸怀与这景色融为一体,这里的山峰不是只有一座。 赏析: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景的欣赏,以及他的情感与自然的融合。 何人解向红尘洒,对景能消白昼闲。 注释:谁能解开世俗的纷扰,面对美景能使人忘却白日的繁忙。 赏析:这里诗人表达了他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陈淑均,字友松,福建晋江人。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即选知县。 道光十年(1830)应聘入台,任噶玛兰(今宜兰)仰山书院山长,曾编纂《噶玛兰厅志》。 十四年(1834)内渡,十八年(1838)复来台主鹿港文开书院。 作品见于《噶玛兰厅志》、《噶玛兰志略》。 〖参考萨廉《噶玛兰厅志》。 编者按:柯培元《噶玛兰志略》作「陈洲均」,误。 〗(施懿琳撰) 生卒年:?-
陈鼎元是清代的诗人。 字梅伯,是福建省福州人,出生于18世纪末期的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作为一位诗人和学者,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尽管具体的生平和成就细节不甚明了,他的诗作《台湾诗录》被连横收录,显示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陈丙是清朝的一位诗人,字吉甫,天长(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曾任贵州永宁募役司巡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位诗人的生平、作品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基本信息 - 生平简介:陈丙生于清康熙年间,具体时间不详,卒于同一时期。作为一位清朝诗人,他的生平事迹并不为后世所详细记载,但从他的作品来看,他的文学造诣相当深厚。 - 职业身份:陈丙曾在贵州担任巡检,负责地方的安全与管理
陈勤是清代诗人。 陈勤,字子勤,丹徒(今镇江)人,同治丁卯年(1867)举人。他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佳绩,还游历于湖北,并曾在勺庭书院主讲。陈勤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深沉的情感寄托,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他的《冬雨夜坐》展现了对孤独与寂静的感慨,而《萤火虫》则透露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陈勤的诗歌创作不仅限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他还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