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转台阳背面宽,天开岩户扼全兰。
百三弓势射潮准,十里军声坚壁看。
云外树嵌危堞小,山腰风吼怒涛寒。
凭夸水尽朝东去,且拥南关兀坐安。
兰阳八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兰阳八景》是清代诗人陈淑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 作者简介:
- 陈淑均,字友松,福建晋江人。他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即选知县。道光十年(1830),他应聘入台,任噶玛兰(今宜兰)仰山书院山长,曾编纂《噶玛兰厅志》。
诗歌原文:
水流天外海孤悬,幸有恩波及福泉。
港小能容舟入口,帆低不碍石多拳。
斜风撑出涛三尺,细雨收来幅十联。
赢得人装书画稿,满江都唤米家船。诗句赏析:
- “水流天外海孤悬”:这句描绘了一幅辽阔而孤独的大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海浪在天空之外自由飘荡,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这种景象常常让人联想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自由。
- “幸有恩波及福泉”:这里的“恩波”可以理解为恩赐的波浪,象征着自然赐予的恩惠和福泽。而“福泉”则是充满福气的水源,两者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 “港小能容舟入口”: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港口狭窄却能够容纳小船的景象。它不仅展示了港口的地理特点,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的感悟。
- “帆低不碍石多拳”: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帆船与礁石之间的和谐相处。帆船虽然低矮但并不妨碍礁石的存在,反而增添了一种宁静的美。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也表达了他对生活中简单美好事物的珍视。
- “斜风撑出涛三尺”:这句诗通过对风和浪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斜风使得海浪翻滚成丈高的巨涛,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这种描绘不仅令人感到震撼,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 “细雨收来幅十联”:这句诗通过对细雨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柔美和细腻。细雨如同画家的笔触一般,将江面点缀得宛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这种描绘不仅令人感到舒适和惬意,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 “赢得人装书画稿”:这句诗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联系起来。在这样一个美丽的环境中,人们纷纷拿出笔墨,记录下这难得的美景,甚至有人将之绘制成书画稿。这一描述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 “满江都唤米家船”:这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将江面上的船只描绘得犹如米粒般细小而密集。这种描绘既生动又富有想象力,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浩渺而美丽的江面之中。这种描绘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美感,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表达。
-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兰阳八景的自然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海浪的翻滚到礁石的坚固,从斜风的吹拂到细雨的滋润,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描绘,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 语言优美: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而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同时,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 情感真挚: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他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将这些美好的瞬间转化为文字,传递给读者。这种情感的真挚流露使得整首诗更加感人肺腑、令人共鸣。
《兰阳八景》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美感的七言律诗。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兰阳八景的独特风貌。这首诗不仅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表达,也是他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