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翊,原名马清枢,清代诗人
马清枢,字子翊,福建侯官人,以举人任台湾府学教谕。
光绪三年(1877),与何澄、汪序东、林鹤荪等人在台唱和,作〈台阳杂兴〉三十首。
何澄返陆后,在光绪七年(1881)将王凯泰旧作、马清枢〈台阳杂兴〉及自作〈台湾杂咏〉合刊出版,称《台湾杂咏合刻》。
(江宝钗撰)
生卒年:?-?
子翊,原名马清枢,清代诗人
马清枢,字子翊,福建侯官人,以举人任台湾府学教谕。
光绪三年(1877),与何澄、汪序东、林鹤荪等人在台唱和,作〈台阳杂兴〉三十首。
何澄返陆后,在光绪七年(1881)将王凯泰旧作、马清枢〈台阳杂兴〉及自作〈台湾杂咏〉合刊出版,称《台湾杂咏合刻》。
(江宝钗撰)
生卒年:?-?
【注释】: 1. 方言:指四川的方言。台员:即“台员”,古代的一种官名,这里指四川官员。 2. 古塔:指古老的宝塔。嵯峨:形容高峻陡峭的样子。拂五云:意思是古塔高耸入云。 3. 斑竹:竹子上长有斑点,这里用来形容竹节上的斑点。 4. 烈妇:指忠贞不屈的女子。 5. 甘棠:比喻贤良之臣。爱参军:意思是爱惜人才,重视人才。 6. 野牛:指耕田的牛。驯后:经过训练或管理之后。犁春雨
【注释】: 台阳:即福州,古称“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杂兴:诗歌的别称。其二:是第一首诗的第二首。萋萋(qī):长满貌。烟:雾气,云烟。白波青嶂:指青山上白色的波浪和青色的山岩,形容水波与山色相映的景致。编茅:用茅草编成的竹篱。编,编织;茅,一种草本植物。绕屿:围绕在岛屿周围。万顷田:形容田土辽阔如海。蟒甲:指古代帝王所戴之冠,这里用以比喻行船。渡津:渡口。划蟒甲:划船时像穿行在蟒甲之中。卖盐
《台阳杂兴其二》:山势龙盘起木冈,我朝文教破天荒。朝霞倒影翻红水,万派横流涌黑洋。石出野田原有谶,金埋岩谷讵犹藏。如何士卒开山路,辛苦难逢三保姜 此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与深刻的历史寓意,展现了诗人对台湾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当地文化教育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台湾人民在艰苦中开辟道路、创造历史的不易和伟大。诗中的关键词“石出”和“金埋”象征着文化的觉醒和历史的沉淀
【注释】 台阳:地名,在今安徽寿县西南。宋客星:指北宋的亡国遗民,即诗人自己或其友人。事势:形势,时局。零丁:孤独。骑鲸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天难问:无法询问上天。梦蝶园:指诗人自己的诗作。三友白:指松、竹、梅,常绿植物,比喻忠贞不渝的友情。五妃青:指梅花、竹子、菊花、松树、柳树,常绿植物,比喻高洁的品质。哀蝉似诉王孙恨:像哀蝉一样诉说着被弃置的遗憾和怨恨。王孙:古代贵族的后代,这里代指诗人自己
台阳杂兴其二 长街花鼓闹春宵,独坐荒斋意寂寥。 狷介谁如高士菊,芳鲜共爱美人蕉。 侵帘树影斜随月,绕榻涛声冷带潮。 料得明朝天气好,竹溪应赴阮公招。 注释: 1. 长街花鼓闹春宵:长街上的花鼓声热闹地庆祝着春天的到来。 2. 独坐荒斋意寂寥:独自坐在空无一人的书房中感到寂寞和空旷。 3. 狷介谁如高士菊:谁能像高洁的人一样不受世俗污染? 4. 芳鲜共爱美人蕉
诗句释义: 1. 溪洞生烟十八重 - 描述溪谷或山洞中烟雾缭绕,仿佛有十八层一样。 2. 乱山苍翠簇芙蓉 - 形容群山杂乱无章,但每一座山都像一朵盛开的荷花,生机勃勃。 3. 谁能望气探银穴 - 谁有本领能够从远处观察并探索到隐藏在地下的银色洞穴。 4. 便欲乘云上玉峰 - 想要乘坐云彩飞往那玉一样的山峰。 5. 五夜寒潮鸣战鼓 - 五个晚上寒冷的潮水声就像战鼓声一样响亮。 6. 二更残日吐边烽
【注释】 信:诚然,确实;土番:少数民族的统称;女真人:金朝(1115-1234)的前身女真部落,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这里泛指少数民族;重乳:复育小燕;敦厖:淳朴;鸿荒:荒远的时代;丁壮:男子;扶犁:耕地、拉犁;妇负薪:女子砍柴;寄居:寄居于外;沙蟹:一种爬行动物,形似蟹而大,生活在海边沙滩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台阳一带风土人情的观察记录
台阳杂兴其二 仙人对仙桃,巫山艳阳红。花信难凭廿四节,春意常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百合奇香收鹿港,千年积雪望鸡笼。御冬旨蓄腌蕃蒜,占岁丰穰验刺桐。 生性浑浑偏嗜饮,竹筒酿酒学郫筒。 释义: 仙人对仙桃,巫山艳阳红。花信难凭廿四节,春意常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里的“仙人”指的是诗人自己,而“对仙桃”则是指面对盛开的桃花,诗人用“艳阳红”来形容桃花的颜色,鲜艳如火。而“花信难凭廿四节”
马清枢,字子翊,福建侯官人,以举人任台湾府学教谕。 光绪三年(1877),与何澄、汪序东、林鹤荪等人在台唱和,作〈台阳杂兴〉三十首。 何澄返陆后,在光绪七年(1881)将王凯泰旧作、马清枢〈台阳杂兴〉及自作〈台湾杂咏〉合刊出版,称《台湾杂咏合刻》。 (江宝钗撰) 生卒年:?-
陆初望是一位著名的清代诗人,字文泉,阳湖人,曾担任诸生。他的诗歌作品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初望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是理解其诗作的关键。陆初望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描写自然风景的七言律诗,如《春雨初霁泛江遣兴》中的“孤帆江上夕阳回,一片晴云覆钓台”,也有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五言律诗,如《怀白轩诗钞》中的其他作品
清代诗人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陈鸿寿生于1768年,卒于1822年。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他是清代“西泠八家”之一,与赵之谦、吴昌硕等人齐名,被誉为“西泠八家”之一。 陈鸿寿不仅在书法和绘画方面造诣颇深,还精于制作宜兴紫砂壶,并自撰铭词,因此有“曼生壶”之称。他善于制茶壶新样,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陆耀遹是清代诗人,也是“阳湖文派”的成员。陆耀遹,字绍闻,号劭文,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卒于宣宗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享年六十六岁。陆耀遹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热衷于金石、尺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和诗歌作品在清代文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陆耀遹的生平颇为传奇。他早年曾在陕西巡抚幕客中游历多年,后官至阜宁教谕。在阜宁县任教期间,陆耀遹虽然只担任了百日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