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敬,安溪举人卢春选来淡设教,乃师事之,学业大进。
咸丰四年(1854)取中岁贡生,后获授福建福清县学教谕,因母年迈未就,于是设帐关渡,以敦行为本,及门多秀士。
尤擅易经,相关著述甚多,撰有《易经义类存编》、《易经总论》、《古今占法》等,惜今未见;门人杨克彰亦擅易学,因此得使淡北成为北台易学中心之一。
黄敬能诗,但因年代久远,湮没无几,昭和十九年(1940)幸经陈镦厚、李恒刚蒐罗抄录,得诗百馀首,辑为《观潮斋诗集》,今抄本仍存于台湾分馆。
战后,陈镦厚再将抄本稍作整理,并更动作品顺序,于1971年发表在《台北文献》直字第十七、十八期上,唯其中部分文字与抄本有异,并出现错误。
黄氏诗作,其内容多写自然景物之美,谢雪渔谓其诗风或轻清流利,或典赡风华;而陈镦厚更将之与郑用锡、李望洋、陈维英、曹敬齐名,并称为台湾北部文学界五大宿儒〖参见陈镦厚〈观潮斋诗集序〉。
〗,视之为当时北台文坛之能手。
以下所录诸作乃据陈镦厚、李恒刚辑《观潮斋诗集》,及近人赖子清《台湾诗醇》、《台海诗珠》、陈汉光《台湾诗录》、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
(黄美娥撰)
生卒年:?-1888),字景寅,淡水关渡人,人称关渡
黄敬
查阅内容
基隆竹枝词·万顷波涛一叶舟 万顷波涛一叶舟,无牵无绊祇随流。 须臾满傤鲈鱼返,贩伙争沽闹渡头。 注释:万顷波涛中,一叶小舟随风飘荡,没有牵挂,任凭水流带往远方。片刻之间,满载着新鲜鲈鱼的渔船返回港口,众多船只纷纷驶向码头,争夺生意,热闹非凡。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渔民们驾着小船在广阔海面上劳作的场景。首句“万顷波涛一叶舟”,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大海的浩瀚与渔船的渺小
注释:一望远山,近看微蒙雾气,看不见自己的家门。只是因为归家的思乡之情过于迫切,所以哪怕被浪花淘洗干净也无所谓了。 赏析:这是一首写旅途中思乡的诗。诗人在渡口,遥望青山近处,只见薄雾缭绕,不见家门。由于思念家乡,归心急迫,连眼前的浪花都不怕被洗去,表现出强烈的思乡情
诗句释义如下: 万顷波涛一叶舟,无牵无绊只随流。须臾满傤鲈鱼返,贩伙争沽闹渡头。 译文: 万顷波涛中,一艘小舟随波逐流,没有牵挂,没有羁绊。片刻之间,一群鲈鱼纷纷返回,船上的贩子们争相购买,热闹地在渡口喧哗。 赏析: 《基隆竹枝词·万顷波涛一叶舟》是清代诗人黄敬创作的一首竹枝词。这首诗通过描绘基隆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渔民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朴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秋社,指古代在农历九月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竹枝词,一种民间歌曲,通常以歌咏男女情爱为主要内容。 “酒酣耳热歌声起”,这一句描述了人们在宴会上喝得痛快畅快,耳朵发热,心情愉快,歌声随之而起。这里的“酒酣”指的是人们饮酒过量,而“耳热”则是指酒精的作用使耳朵变得温暖。这两个词语都描绘了人们在宴会上的狂欢状态。 “翘首村村夕照微”,这一句则描述了村民们翘首期待夕阳的景象
观潮斋即景回文 中波碧浪暗回潮,望眺酣时有客邀。 风晚泊舟渔捕远,树高遮霭暮天遥。 东生月色秋磨镜,影倒虹光波落桥。 红日映霞晴片片,崇山绕水绿迢迢。 注释: 1. 中波碧浪暗回潮:中波指水中的波浪,碧浪暗回潮意味着这些波浪似乎在暗中与潮水相遇并相互融合。 2. 望眺酣时有客邀:望眺是指远望眺望,酣时可能指的是酒醉之时,有客则表明有朋友相邀共饮。 3. 风晚泊舟渔捕远:风晚表示风力较大
关渡分潮 南北安澜颂禹勋,而今渡口各成纹。 谁将素练中拖界,却把洄潮两道分。 二水苍茫含皓魄,双条缥缈暗斜曛。 莫嫌欲济无舟楫,几度津头思不群。 注释: 1. 南北安澜颂禹勋:赞扬了大禹治水的功绩。 2. 而今渡口各成纹:现在的渡口已经成为了一道风景线。 3. 谁将素练中拖界:比喻有人用白色的布带将江面分开。 4. 却把洄潮两道分:又把潮水分成了两股。 5. 二水苍茫含皓魄
【注释】 过关渡港:渡过江口。关,指山海关;渡,指长江口。 一望青山近:只看见青山离得那么近。 微蒙不见家:只见一片雾蒙蒙的云影而看不见自己的家乡。 只因归思急:只是由于归心急切。 那怕浪淘沙:不怕浪花冲刷掉。 【赏析】 《渡江》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写了作者乘船渡河的情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注解】盘有粢:祭品中有肉;俎有牲:祭品中还有猪、牛等。同来祀社:大家一同来到社庙祭祀。告西成:祈求秋收。祭馀不用留神惠:祭祀剩下的东西不用保留,可以分给别人吃。相劝庄人酒共倾:互相劝酒,让大家一起喝酒。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民庆祝秋季收获的诗。首句“盘有粢兮鼎有牲”,是说盘中盛有肉、俎上盛有猪牛羊,祭品齐全。第二句“同来祀社告西成”,是说大家都来社庙祭祀,并祈求秋收顺利。第三
【注释】 相逢:相逢相遇。相问:相互询问。属:归属、属于。共说:共同谈论。今年胜旧年:今年胜过往年。田祖有神:指土地神或土地爷。宜报赛:适宜进行祭祀。吹箫击鼓:吹奏乐器,擂响战鼓。备芳筵:准备丰盛的筵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秋社日所写。诗人描绘了一幅热闹的乡里迎神祭祖的情景,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神(即社神)的虔诚和感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秋社日祭拜土地神的热烈场面
【注释】 迢迢:遥远。绿水:清澈的江水。桥:桥梁。秋色:指秋日的景色。东:东方,这里指江流的方向。暮霭:傍晚的云气。高树:高高的树木。浦:江河入海的地方。泊:停船。酣:痛快淋漓。有时:有时候。潮回暗浪碧波中:潮汐退落时,暗浪涌动在碧波中。 【赏析】 这首七绝写观潮之景和心情。诗人站在岸边,凝望着滔滔江水从天边滚滚而来,浩荡无际。他放眼四望,只见青山连绵,绿水环绕;再看江面,霞光万道,红彤彤一片
相关推荐
清代诗人杨岱,字东子,是四川彭县人。他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和影响,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以下将具体介绍杨岱: 1. 生平背景 - 家庭出身:杨岱出生于一个有学识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学者。这种家庭氛围为他的文学修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科举经历:他在康熙丙午年考中举人,这意味着他通过了科举考试并获得了一个官方的认可的文才证明。 - 官职经历:在成为举人后,杨岱还担任了福建上杭县知县的官职
黄文旸是清代诗人,字时若,号秋平,生于乾隆元年,卒于1808年。 黄文旸出生于江苏甘泉(今扬州地区),他的家世并不显赫,但他本人却才华横溢,志向高远。他幼时便表现出卓越的文学天赋,师从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学习,在学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然而,尽管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贡生之名,却未能获得更高的官职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人的偏见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