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兰,原名黄体芳,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832,卒于公元1899
清浙江瑞安人,字漱兰。
同治二年进士。
授编修。
官至兵部左侍郎。
与张之洞、张佩纶、于荫霖共称为“翰林四谏”,为同光清流魁首。
光绪七年,督江苏学政,在江阴建南菁书院。
后以劾李鸿章治兵无效,降通政使。
十七年,因病乞归。
生卒年:1832-1899
漱兰,原名黄体芳,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832,卒于公元1899
清浙江瑞安人,字漱兰。
同治二年进士。
授编修。
官至兵部左侍郎。
与张之洞、张佩纶、于荫霖共称为“翰林四谏”,为同光清流魁首。
光绪七年,督江苏学政,在江阴建南菁书院。
后以劾李鸿章治兵无效,降通政使。
十七年,因病乞归。
生卒年:1832-1899
【注释】: 清慎勤万口同碑——指宋代的清官张载。 即今宦橐萧然——指张载现在生活很贫穷。 中台传谏草——指张载在任职期间,曾上疏皇帝,直言不讳,批评时政,为朝廷所采纳。 一朝绝笔——指张载晚年,因年老体衰,不再提笔作诗。 征帆到此——指诗人自己来到这个地方。 东阁吊官梅——指张载曾在此地为官,如今故地重游,怀念他的人已经不在了,只能凭吊那曾经盛开的官梅。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人的绝唱
诗句解析与翻译 1. 人言为信,我始欲愁,子细思量,风吹绉一池春水: - 人言为信:通常指别人的话是可信的,这里可能暗示着某种期望或信念。 - 我始欲愁:我开始感到忧愁,可能是因为对某事有所期待,结果未能如愿。 - 子细思量:仔细思考。 - 风吹绉一池春水:形容风轻轻吹过水面时泛起层层涟漪,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波涛起伏,也象征着复杂的情感状态。 2.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如何结局
【译文】 X乡汇集了吴越地区的英华,各自激励着英才,敢说人文甲天下; 槐市继承朱查的觞咏,重新建造别业,恰逢春闰似当年。 【赏析】 此诗为《寄园联》,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家乡文化的自豪和对未来生活的展望。 首句“X乡萃吴越英华”,描绘了X乡汇集了吴越地区的英才和才华。这里的“X乡”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地点,而“吴越英华”则是指吴越地区(今江苏省苏州市)的文化精髓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语来分析诗句的含义。 “男儿死耳又奚言”,这是说:男子汉大丈夫为国捐躯,死去又何足道呢?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的决心。 “若论唐室元勋,数百战功名”,这里说的是唐朝历史上有许多名将,他们历经数百场战斗,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诗人在赞扬这些名将的英勇。 “岂输郭李”,这里指代的是郭子仪、李光弼等唐代名将
【注释】 挽彭玉麟联:这是为彭玉麟写的一副对联。玉麟:指彭玉麟,字雪琴,号兰岩,湖南衡阳人,晚清名臣、军事家。要官要钱要命中:指彭玉麟一生追求的是做一名清官,不贪钱财,有一颗忠于国家为民服务的心。斩断葛藤:比喻摆脱官场中的种种关系与牵绊。千年试问几人比:意思是说在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需要千载难求。从文正文襄文忠:指的是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罗山,晚清政治家
【译文】 东西汉代南北宋代,儒林道学集大成于二先生;宣圣的弟子,我门下的人不容分两派。 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萃于总目至万余种;文宗江上阁,斯楼应许附千秋。 【注释】 1. 儒林道学:指儒学和道家学说。 2. 二先生:指孔子和孟子。 3. 宣圣:指孔子。 4. 吾党:即“吾道”或“吾学”,“我”的意思。 5. 文宗:指文章的宗师,这里指王安石。 6. 江上阁
【注释】挽曾纪泽联:这是为已故的曾纪泽写的挽联。佳使臣,即好的使者。此联意思是:曾纪泽是好的使者,各国都知道中国天节贵。名父,指孔子,这里用曾纪泽来比喻孔子(曾子)。一官惜以地卿终,一官,指官职。地卿,指地方上的官员。这句意思是说:真堪续名父,一官惜以地卿终,我宁愿让一个好官死在外地,而不愿让一个好官死于家中。【赏析】曾纪泽(1839—1890),湖南湘乡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
【注释】 东林讲学: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顾宪成、高攀龙等在无锡东林寺创办“东林书院”,开讲学之风,以讲学为名聚众读书讲道。 必有名世:一定能够名垂青史。 南方豪杰之士:南方有杰出才能的人。 于兹:在这里。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南菁书院的颂词,表达了对书院办学和师生们的殷切期望。首句说自东林讲学以来,必有能名世的人才出现;次句说南方有杰出人才,在这里聚集成群,可见其人才荟萃之地
【注释】 挽:吊唁;金寿:即王金寿,字元长,号东山,北宋诗人。何逊:南朝梁人,曾任尚书殿中郎等职。水部:官名,掌管礼乐、学校及水利之事的部门。山阳:地名,今江苏省淮安县。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当时作者在京城任右司员外郎。友人王金寿任淮阳军节度使时,因秋风凋落梧桐叶而怀念王金寿,遂请苏轼作此挽词。王金寿曾与何逊为友,故以“江南”指代王金寿
杨通俶是清朝的一位诗人。 字圣美,济宁人,生于清初,其生平事迹在历史记载中较为有限。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晚晴簃诗汇和一些未收录于集中的散见诗词之中。杨通俶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他的青年时期,这一时期正值清朝文治昌明之际。尽管现存资料不多,但《忆白门》中的名句“枫桕江南各著霜,依然秋色乱斜阳”以及“板桥路接新林浦,只有澄江绕建康”,仍然能够感受到他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清代诗人黄馥,字筱云,武进人。 黄馥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其诗作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真挚,语言优美流畅。黄馥的诗词作品不仅在清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