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斋,原名萧培元,清代诗人
萧培元是清代著名的诗人。
萧培元,字质斋,云南昆明人,他生于1816年,卒于1873年。萧培元出身书香门第,咸丰壬子年(1852年)中进士,成为清朝的一名官员,并曾担任翰林院编修、赞善等职。他的一生既有仕途也有诗作,其诗歌作品《登千佛岩远望》就是代表作之一。
萧培元在任山东济东泰武临道道员期间,创作了诸多诗歌,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还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他的作品如《思过斋杂体诗存》等都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质斋,原名萧培元,清代诗人
萧培元是清代著名的诗人。
萧培元,字质斋,云南昆明人,他生于1816年,卒于1873年。萧培元出身书香门第,咸丰壬子年(1852年)中进士,成为清朝的一名官员,并曾担任翰林院编修、赞善等职。他的一生既有仕途也有诗作,其诗歌作品《登千佛岩远望》就是代表作之一。
萧培元在任山东济东泰武临道道员期间,创作了诸多诗歌,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还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他的作品如《思过斋杂体诗存》等都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诗句解释 1 翠嶂摩天雨气收:描述千佛岩的山峰如翡翠一般,在天空中巍峨耸立,仿佛可以触摸到云层。雨气被山峰所吸收,消散于其中。 2. 登高下视古齐州:诗人站在高处向下看,可以看到古老的齐州地区。这里用“古”字强调时间的悠久和历史的沉淀。 3. 一城树影青铺地:整个城市的树木在地面上投下了阴影,使整个地面呈现出一片青色。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4. 九点烟痕绿上楼:远处山间云雾缭绕
王家营 危岸高千尺,人家岸下多。 楼头平赤堰,屋脊走黄河。 露冷菘盈圃,霜高豆满坡。 晓来车马骤,去去听骊歌。 注释: 1. 危岸:高耸的河岸。 2. 人家:这里指农家。 3. 赤堰:红色的堤坝。 4. 屋脊:屋顶的最高处。 5. 菘:一种蔬菜,这里泛指各种蔬菜。 6. 霜:霜降时节,气温下降明显。 7. 晓来:天亮的时候。 8. 骊(lí)歌:古代的一种歌曲,常在婚礼上歌唱,此处代指婚礼。
晚泊 泊船依断岸,入夜怯衣单。 水落滩声壮,山高月影寒。 更长嫌烛短,心静觉舟宽。 尽有囊书在,消怀几度看。 译文: 晚泊 停靠的船只依靠着断岸,夜晚降临时感到衣衫单薄害怕寒冷。 水位下降滩上的声响变得更加雄壮,山峰高耸月光映照出清冷的阴影。 时间流逝到深夜更感蜡烛不足,心境平静时感觉船身更加宽敞。 即使拥有满腹经纶也难以全部阅读,消磨心情几次就看罢了。 注释: 1. 泊船依断岸
萧培元是清代著名的诗人。 萧培元,字质斋,云南昆明人,他生于1816年,卒于1873年。萧培元出身书香门第,咸丰壬子年(1852年)中进士,成为清朝的一名官员,并曾担任翰林院编修、赞善等职。他的一生既有仕途也有诗作,其诗歌作品《登千佛岩远望》就是代表作之一。 萧培元在任山东济东泰武临道道员期间,创作了诸多诗歌,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还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潘焕龙是清朝的清代诗人、诗歌评论家。在深入了解这位文人之前,需要先了解他的生活背景和文学成就。 潘焕龙(1786年—1854年),字半霞,生于湖北省罗田县。作为一位诗人兼诗歌评论家,他在清代诗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尽管关于他的具体经历不详,但据资料记载,他在担任知县期间,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有《漱芳阁诗钞》等作品流传至今
潘江是一位著名的清代诗人。潘江,字蜀藻,号木崖,出生于明末清初的江南桐城。他的文学成就和生活经历丰富而独特,为清代诗歌创作增添了独特的一笔。以下是对潘江的相关介绍: 1. 生平简介:潘江生活在明末清初,其家族背景深厚,其父潘金芝早逝。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十岁时便能写文章,被誉为神童。在经历了战乱避居金陵之后,他选择回到故乡桐城隐居,并在西龙眠山脚下居住。尽管清廷多次召见他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