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惟久,宣城(今安徽宣州)人,梅询女。
因从夫守分宁,遂参死心禅师于云岩,灵源禅师以空室道人号之。
徽宗政和间,居金陵,与圜悟禅师、佛眼禅师机语相契,得二师称赏。
后于姑苏西竺院薙发为尼。
宣和六年卒。
事见《罗湖野录》卷一。
今录诗三首。
生卒年:?-1124
释惟久,宣城(今安徽宣州)人,梅询女。
因从夫守分宁,遂参死心禅师于云岩,灵源禅师以空室道人号之。
徽宗政和间,居金陵,与圜悟禅师、佛眼禅师机语相契,得二师称赏。
后于姑苏西竺院薙发为尼。
宣和六年卒。
事见《罗湖野录》卷一。
今录诗三首。
生卒年:?-1124
赞死心禅师偈 其一 韶阳:指佛教禅宗,韶阳为地名,此处代指禅宗。 死心:禅宗修行方法之一,指达到对事物生死不染的境界。 灵源甚深:形容禅宗的源头非常深远和深厚。 耳中见色:禅宗修行强调直观本心,不通过外在的感官去看待世界。 眼里闻声:也是指通过内观来直接观察自己的内心。 凡明圣昧,后富前贫:禅宗认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无论是聪明、有智慧的人还是愚蠢、贫穷的人,都只是暂时的存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逐句的释义: 1. 物我元无二,森罗镜象同。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诗人看来,世界万物和人类都是独立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区别。而这种独立的存在,就像是镜子中的影像一样,互相映照,共同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2. 明明超主伴,了了彻真空。这里的“主伴”是指人世间的一切纷扰,而“真空”则是指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状态
【注释】 赞死心禅师偈 其二:赞颂死心禅师的一首偈子。 死心非真,真非死心:死心并非真实,真实的不是死心。 虚空无状,妙有无形:虚空没有形状,妙有的却没有形状。 绝后再苏,亲见死心:在完全断绝之后又重新复苏,能够见到真正的死心。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文,赞扬死心禅师悟性高超,能于“真空”中“妙有”。前两句说死心非真、真非死心,这是说死心禅师的悟性很高,他能够把死和空统一起来。后两句说虚空无状
苏迨,初名叔寄,又名竺僧,字仲豫,眉山(今属四川)人。 轼次子。 哲宗元祐中以父荫授承务郎。 又以元祐党人家属故,至徽宗政和间始官武昌管库,卒于靖康离乱中。 事见《苏轼文集》卷六一《与辨才禅师书》、《斜川集》卷二《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南涧甲乙稿》卷二一《朝散郎秘阁修撰江南西路转运副使苏公(岘)墓志铭》。 生卒年
苏寿元师是宋代诗人。 苏寿元师,字仁仲,号北溪,是宋代福州福安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因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而备受瞩目,更因他对后世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而名垂青史。下面将从多角度介绍这位杰出的宋代诗人: 1. 生平经历简介 - 早年生活:苏寿元师九岁便能撰写文章,展现了过人的天赋。弱冠之年即游学太学,并以文名远播。宋亡后,他选择了隐居建阳,以《春秋》、《四书》教授学子,成为一代宗师。
宋泉州晋江人,字仪甫。 真宗天禧三年进士。 历宜、复、安三州推官,改大理寺丞。 迁太常博士,洪州通判,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 仁宗时上疏言边防偏重西北,疏略南方之弊,又陈便宜八事,于吏治、兵备、财政、民食等多所论述,得仁宗嘉奖,进史馆修撰,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尚书礼部郎中。 旋以荐举不当,被劾,出知扬州。 后为翰林学士,复以言事不合知河阳。 徙知河中,未行而卒。 年四十八。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