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释】:

悠兮:悠然自得的样子。

贵言:重视言辞。这里指不要轻信或轻视言论。

功成事遂:事业成功,事情得到圆满的完成。

百姓皆谓:「我自然」:老百姓都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赏析:

老子认为,道的作用在于无形无象中发挥作用,因此人们往往难以认识它。在老子看来,最理想、最高尚的境界是“太上”,即至善的境界。这种境界的特点是:人与道合一、天人合一,人们处于一种恬淡无为的状态,不刻意去追求什么,也不去妄加毁谤,更不会去轻率地诋毁和侮辱他人。老子还认为,在人们心目中,道德的最高标准是“亲誉”和“畏”,而不是“信”。因为,“亲誉”和“畏”都是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信”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肯定态度,如果“信”不足的话,就会产生“不信”的态度。所以,老子主张要“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当一个人取得了成功,并且把事情做得很圆满之后,他周围的群众都认为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成功的。这是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思想的典型表现,也是他倡导的治国理念。

这首诗反映了老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强调“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不要强行干涉百姓的生活。同时,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应该保持谦虚、谨慎、不张扬的品质,这样才能达到“太上”的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