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markdown
《庄子》外篇《缮性》赏析
引言
《缮性》是《庄子》外篇中一篇讨论如何养性的文章,文章中心仍是讨论如何养性。
译文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解析
1. 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缮性》强调了修身养性的必要性,指出只有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来修养自己的本性,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状态。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状态。
2. 顺应自然
庄子提倡顺应自然,反对人为的干预和控制。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去追求所谓的“文明”和“进步”。这种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类的自然属性。
3. 道德观念
庄子在文章中多次提到道德观念,如“仁”、“义”、“忠”、“乐”等。这些道德观念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也是个体修养的重要方面。庄子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4. 社会变迁的影响
庄子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他指出,当社会陷入混乱时,人们往往会迷失自我,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和道德准则。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5. 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平衡
庄子认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但仅仅有内在的修养并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主张在保持内在修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外在行为的培养,如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个人的价值。
《庄子·外篇·缮性》通过对人性、道德、修养等问题的探讨,展现了道家学派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深刻理解。它鼓励人们在面对社会变迁时坚守内心的信念和道德原则,同时也倡导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身的修养水平。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